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新闻来源:公众课       发布时间:2025/8/22 20:56:23       共计:2214 浏览

百年学府如何在新时期焕发活力?师范类专科院校的独特价值何在?让我们走进武陵山腹地的教育明珠——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历史沿革:从简易师范到高等学府

1907年成立的"沅州府师范学堂"是该校最早前身,历经"湖南省立第十师范学校"多次更名,2018年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 奠基期(1907-1949):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
  • 发展期(1950-2017):中师教育的标杆院校
  • 腾飞期(2018至今):高等教育的新征程

关键转折点出现在2015年,当时省政府将学校确定为"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试点单位,这为后续升格奠定基础。

办学特色:大山里的教师摇篮

为什么选择这所地处湘西的学校?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

1.定向培养模式:与20个偏远县区签订委培协议

2."三语教学"(普通话+方言+民族语言)

3.实践课程占比45%,全省师范院校最高

对比维度传统师范院校怀化师专
实习基地城市重点校为主乡村学校全覆盖
课程重点理论教学实践技能
就业方向多元化选择基层教育定向

专业建设:小而精的学科布局

现有6个师范类专业和3个非师范专业,其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是省级重点专业。2024年新增的"乡村教育振兴"微专业引发关注,该专业特点是:

  • 实行"1+1+1"模式(1年理论学习+1年跟岗实践+1年顶岗教学)
  • 课程包含《少数民族教育史》《山区教学法》等特色内容
  • 毕业生可获"双证"教师资格证+乡村振兴指导员证)

校园文化:多元融合的育人环境

"我们培养的是能扎根大山的教师"——这句镌刻在校训墙上的话,揭示了学校的文化内核。具体表现为:

  • 每月民族文化周:侗族大歌、苗族银饰等非遗进课堂
  • "一"工程:要求每位学生掌握一门民族乐器、一项传统手工艺等
  • 特有的"扶贫":参与支教活动可兑换选修学分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这类区域性师范院校的价值反而更加凸显。它们像毛细血管般深入中国教育的末梢神经,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培养着"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基层教师。当城市里的师范生为就业焦虑时,怀化师专的毕业生早已带着使命走向武陵山脉的各个教学点,这种定向培养模式或许能为破解乡村教师短缺难题提供新思路。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