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培训手册第3页)这里有个容易混淆的点——有效得分部位和禁止击打部位的区分。咱们用表格对比更清晰:
身体部位 | 得分判定 | 常见误判案例 |
---|---|---|
躯干护具覆盖区 | 直踢/旋踢得2分 | 侧踢擦边未接触护具 |
头部正面/侧面 | 合法技术得3分 | 手部触碰不计分 |
脊柱/后脑 | 直接判罚"gam-jeom" | 转身时无意触碰 |
说到这个...上周模拟执裁就有人把转身时的偶然接触判成了故意击打,其实要看攻击者的技术控制意图,这点教练反复强调过。
(擦汗)这部分真是体力活!光标准手势就有28种,但重点掌握5个高频动作:
1."Kal-yeo"暂停):手臂成直角下劈,注意掌心要朝向犯规方
2."ye-sok"(继续):双手胸前快速交叉两次
3.得分宣告:先指进攻方再比分数(食指+中指=2分要分开比!)
4.警告手势:握拳屈肘举至耳侧,配合喊"kyong-go"5.扣分手势:双臂交叉成X型,这个容易和暂停混淆...
(突然想起)对了!主裁和边裁的站位差异得注意——主裁要始终与选手保持三角形关系,边裁则需根据选手移动调整观察角度(画个示意图可能更直观)。
昨天训练赛遇到个典型情况:红方连续两个后踢都擦到蓝方护具,但第一个明显力度不足...这时候得分判定标准就要考虑:
(翻到笔记最后一页)总结下容易踩的坑:
1. 过早介入比赛(让选手完成技术动作再判罚)
2. 被观众呼声干扰(紧盯运动员接触瞬间)
3. 记分板操作延迟(必须同步手势和语音)
根据考官昨天的反馈,这些细节决定通过率:
1. 立即喊"-yeo" 2. 手势明确暂停原因
3. 检查时间不超过20秒
(突然想到)差点忘了说装备检查!裁判组需要交叉验证:
```markdown
1. 护齿颜色是否符合阵营
2. 护裆有无外露(红蓝方禁止同色)
3. 电子护具感应点是否脱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