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就是踢踢打打嘛"啊——跆拳道70%的训练都在教孩子控制力量。南宁某道馆做过测试,经过半年训练的孩子,在冲突中选择冷静沟通的比例提高了3倍。
跑过五家道馆才明白,光看场地大小会踩坑。柳州李教练说过:"太足的别去,孩子根本热不开身!"关键五问法:
1. 教练有韩国国技院认证吗?(要看见证书原件)
2. 暑期班人数超过20人?果断pass!
3. 垫子有没有定期消毒记录?
4. 课程表上有单独柔韧训练时间吗?
5. 最资深的学员练了多久?(判断留存率)
记得偷偷观察老学员的膝盖,有长期训练的孩子会有淡淡的茧子,但绝不会淤青一片。
梧州张妈妈的血泪史:买了某爆款护具,结果孩子考级时被裁判指出不符合标准。护具要认准KT标志,别信"同款"这种鬼话。
为什么教练总让重复练基础动作?北海冠军黄教练打了个比方:"就像你微信抢红包,手指速度是练出来的嘛!"常见困惑破解:
1. 过早让孩子参加竞技(建议黄带以后再考虑)
2. 用考级速度衡量教练水平(快≠好)
3. 训练后马上喝冰饮(广西湿热天气更要当心)
玉林某道馆做过跟踪调查,进步最快的那批孩子,家长都做到了"三不"不催考级、不比较、不擅自纠正动作。
防身倒是其次,最让我惊讶的是——南宁二中去年录取的体育特长生里,跆拳道选手的文化课平均分最高。崇左有个多动症孩子,训练半年后能安静写完作业了,你说神不神奇?
要说个人观点嘛,我觉得广西特色的"夜训模式"聪明。避开烈日又不耽误写作业,很多孩子练着练着就把游戏瘾戒了。不过要注意啊,别信那些"三个月黑带"的广告,真正的好功夫都是汗珠子砸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