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哈!"三傍晚,托里县文化中心的训练馆里总会传出整齐的呐喊声。二十多名学员正在练习太极一章,其中三分之一是哈萨克族孩子。教练阿依波力·杰恩斯别克——这位前新疆队选手,正用汉语和哈萨克语交替纠正动作:"马步要像天山云杉一样稳,出拳要像赛里木湖的浪花一样快!"这个2018年成立的培训班,现已发展出三大特色:
1.双语教学体系:课程指令同步使用汉语和哈萨克语
2.文化融合课程:每月末开展"背上的跆拳道"实践
3.寒暑假特训营:与乌鲁木齐专业道馆建立合作通道
班级类型 | 学员构成 | 训练频率 | 考级通过率 |
---|---|---|---|
儿童基础班 | 6-12岁(汉族45%/哈萨克族55%) | 每周3次 | 92% |
青少年提高班 | 13-18岁(汉族60%/哈萨克族40%) | 每周5次 | 87% |
成人防身班 | 18岁以上女性为主 | 每周2次 | 不参与考级 |
"最难忘的是古丽娜尔那双磨破的运动鞋。"教练说起去年冬天的事:这个哈萨克族小姑娘每天骑马8公里来训练,有次雪天迟到了半小时,进门时睫毛都结了冰霜,却坚持完成全部侧踢练习。现在她已是班里第一个黄绿带学员。
培训班墙上挂着张特殊课程表:
"为什么我们的热身要多练5分钟深蹲吗?"教练擦着汗解释:"孩子们冬天要骑马赶路,腿部耐力比城里孩子更重要..."这种细节调整,正是边疆培训班的生存智慧。
培训班有个不成文规定:每次训练前要行"三礼"向国旗行礼、向教练行礼、向对手行礼。但有意思的是,哈萨克族学员会自发加上第四个动作:右手抚胸的草原礼节。
教学中的文化碰撞:
1. 哈萨克族家长起初不理解"喊叫"的训练方式
2. 汉族学员需要适应马奶子补充体能的新习惯
3. 将"羊"游戏改良为团队体能训练项目
"去年县运动会开幕式上,我们的品势表演获得了7分钟掌声。"翻出手机里的视频:32名不同民族学员组成的方阵,将跆拳道的刚猛与哈萨克舞蹈的柔美完美融合。这个节目后来成为塔城地区"融合"项目。
心理健康改善案例(2024年跟踪数据):
培训班最珍贵的或许不是那些奖牌,而是像叶尔兰这样的改变——这个曾经沉迷手机的初中生,现在每天主动加练半小时,最近月考数学破天荒及格了。"跆拳道让我明白,疼痛是成长的印章。"他在训练日记里这样写道。
(结语部分)
暮色中的训练馆渐渐安静,月光照在那些磨得发亮的护具上。这些来自戈壁绿洲的踢腿声,正以特有的频率,讲述着关于坚持、融合与成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