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火纷飞年代的简易师范班,到如今占地1800亩的现代化校园,学校三次更名、四次迁址的历程堪称中国师范教育的微缩史。核心办学数据显示:
对比区内同类院校,其"S三位一体"教师培养模式(大学-政府-中小学协同)独具特色,近三年毕业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持续保持在92%以上,显著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师范专业如何应对基础教育改革?"这个关键命题,学校构建了"4+4+X"学科群架构:
1.传统优势学科群: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化学
2.新兴交叉学科群:教育技术学、文化遗产、生物制药、大数据
3.特色培育项目:壮汉双语教育、东盟小语种师范班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新师范"改革,将人工智能、STEAM教育等元素融入传统师范课程。在2024年全区教学创新大赛中,该校教师开发的《智能教育装备应用》课程包获得特等奖。
当探讨"如何赋能乡村振兴",学校的"链融合"模式提供了范本: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学校开创性地设立东盟师范生联合培养项目,与越南、泰国等6国高校建立学分互认机制。2024年数据显示:
指标 | 本校数据 | 同类院校均值 |
---|---|---|
留学生比例 | 5.7% | 3.2% |
双语教师占比 | 18% | 9.5% |
国际合作论文 | 127篇 | 64篇 |
这种"国际化"策略,使其成为教育部"东盟教育人才培养基地"从清晨图书馆的琅琅书声,到产学研基地的精密仪器嗡鸣,这所院校正在书写新时代的师范教育答案。当很多高校追逐""时,它用实践证明:坚守师范初心与拥抱时代变革,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