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新闻来源:公众课       发布时间:2025/8/22 20:57:02       共计:2214 浏览

一、历史沿革:从战火中走来的农科摇篮

1946年创建的甘肃农业大学,前身是国立兽医学院。三大发展阶段勾勒出它的成长轨迹:

  • 奠基期(1946-1958):我国首所兽医学院,填补西北畜牧教育空白
  • 壮大期(1958-2001):合并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甘肃农学院,形成完整农科体系
  • 腾飞期(2001至今):入选省部共建高校,建成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关键转折:2003年整体迁入兰州新校区,实验室面积扩大3倍,为后续发展奠定空间基础。

二、学科特色:旱作农业的科研高地

对比维度传统农科院校甘肃农业大学
研究重点平原农业旱作农业与生态修复
标志成果高产作物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使旱地玉米增产35%)
学科交叉单一农学草业科学+荒漠化防治(全国排名前5%)

自问自答:为何该校草业科学能跻身全国顶尖?

  • 坐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过渡带的天然实验室
  • 建有教育部"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
  • 培育出适合西北的紫花苜蓿新品种(年产值超2亿元)

三、育人体系:扎根西部的实践教育

三大培养特色构成其教育内核:

1."田两地"模式(实验田+示范田+高产田,基地教学+田间教学)

2.少数民族专项计划(近五年培养藏族/回族等学生占比18%)

3.产业教授制度(聘请48位农业企业家参与课程设计)

典型案例:2019届农学专业毕业生王某某,运用在校研发的旱地马铃薯种植技术,在定西市带动200农户实现亩产增收1200元。

四、社会服务:科技扶贫的甘肃样本

在脱贫攻坚战中,该校展现了高校的使命担当:

  • 技术扶贫:推广高原夏菜种植技术,使榆中县农户年均增收3.2万元
  • 智库支持:编制《甘肃省乡村振兴规划(2018-2022)》
  • 生态修复:在民勤县建成5000亩防风固沙示范林

数据佐证:近五年累计派出科技特派员367人次,技术辐射全省86%的贫困县。

当前,面对智慧农业新趋势,学校正推进"机器人研发中心"建设。但如何平衡传统农科优势与新兴技术投入?这需要更灵活的学科调整机制。在"新农科"背景下,这所76年历史的老校既保持旱区农业研究的深度,又在草种业、设施农业等新兴领域展现出令人期待的活力。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