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创建的甘肃农业大学,前身是国立兽医学院。三大发展阶段勾勒出它的成长轨迹:
关键转折:2003年整体迁入兰州新校区,实验室面积扩大3倍,为后续发展奠定空间基础。
对比维度 | 传统农科院校 | 甘肃农业大学 |
---|---|---|
研究重点 | 平原农业 | 旱作农业与生态修复 |
标志成果 | 高产作物 |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使旱地玉米增产35%) |
学科交叉 | 单一农学 | 草业科学+荒漠化防治(全国排名前5%) |
自问自答:为何该校草业科学能跻身全国顶尖?
三大培养特色构成其教育内核:
1."田两地"模式(实验田+示范田+高产田,基地教学+田间教学)
2.少数民族专项计划(近五年培养藏族/回族等学生占比18%)
3.产业教授制度(聘请48位农业企业家参与课程设计)
典型案例:2019届农学专业毕业生王某某,运用在校研发的旱地马铃薯种植技术,在定西市带动200农户实现亩产增收1200元。
在脱贫攻坚战中,该校展现了高校的使命担当:
数据佐证:近五年累计派出科技特派员367人次,技术辐射全省86%的贫困县。
当前,面对智慧农业新趋势,学校正推进"机器人研发中心"建设。但如何平衡传统农科优势与新兴技术投入?这需要更灵活的学科调整机制。在"新农科"背景下,这所76年历史的老校既保持旱区农业研究的深度,又在草种业、设施农业等新兴领域展现出令人期待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