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东北群山环抱的梅州,有这样一所百年学府:她孕育于1913年的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成长为中国第一所侨办师范高校,却在新时代高等教育竞争中面临区位劣势。嘉应学院究竟如何实现从"院校""型本科示范校"华丽转身?让我们通过三个维度解码其发展密码。
区位劣势如何破局?地理距离用办学特色弥补
当珠三角高校凭借区位优势虹吸生源时,嘉应学院另辟蹊径打造"校+师范+客家文化"三角:
办学经费从哪来?政企侨三方协同新模式
面对年均1.2亿元的经费缺口,学校开创"输血+企业造血+华侨活血":
教学质量怎么抓?产教融合的梅州方案
在应用型转型浪潮中,学校构建出特色鲜明的"三对接":
1.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砍掉7个就业率低于60%的专业,新增物联网工程等8个专业
2.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46%的专业课由企业工程师参与编写教材
3.实训基地对接生产场景:与比亚迪合作的新能源汽车实训中心实现"上午学理论,下午装电机"关注的是,该校推行的"客家文化+"通识教育模块引发争议。支持者认为这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反对者则质疑其就业实用性。但数据显示,修读过相关课程的学生创业率达5.7%,显著高于平均水平。
截至2025年,学校发明专利授权量较五年前增长340%,"梅州西站高铁新城产学研基地"投入运营。正如现任校长杨洲所言:"山区高校更要做好特色发展的乘法题。"这所百年学府正用实践证明:地理位置的远,可以转化为办学特色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