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新闻来源:公众课       发布时间:2025/8/22 20:57:03       共计:2214 浏览

在粤东北群山环抱的梅州,有这样一所百年学府:她孕育于1913年的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成长为中国第一所侨办师范高校,却在新时代高等教育竞争中面临区位劣势。嘉应学院究竟如何实现从"院校""型本科示范校"华丽转身?让我们通过三个维度解码其发展密码。

区位劣势如何破局?地理距离用办学特色弥补

当珠三角高校凭借区位优势虹吸生源时,嘉应学院另辟蹊径打造"校+师范+客家文化"三角:

  • 侨务资源网络:与23个国家和地区的86所高校建立合作,近五年接收华侨子弟增长217%
  • 师范教育基因:保持广东省公费师范生培养规模前三,毕业生入编率连续8年超92%
  • 文化IP转化:将客家山歌、围龙屋营造技艺纳入选修课,建成全国首个客家非遗数字化馆

办学经费从哪来?政企侨三方协同新模式

面对年均1.2亿元的经费缺口,学校开创"输血+企业造血+华侨活血":

  • 梅州市政府专项拨款占35%(较2015年提升19%)
  • 与塔牌集团等本土企业共建6个产业学院,年创收4800万元
  • 华侨校友捐赠设立的"智明奖教基金"23项基金持续运作

教学质量怎么抓?产教融合的梅州方案

在应用型转型浪潮中,学校构建出特色鲜明的"三对接":

1.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砍掉7个就业率低于60%的专业,新增物联网工程等8个专业

2.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46%的专业课由企业工程师参与编写教材

3.实训基地对接生产场景:与比亚迪合作的新能源汽车实训中心实现"上午学理论,下午装电机"关注的是,该校推行的"客家文化+"通识教育模块引发争议。支持者认为这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反对者则质疑其就业实用性。但数据显示,修读过相关课程的学生创业率达5.7%,显著高于平均水平。

截至2025年,学校发明专利授权量较五年前增长340%,"梅州西站高铁新城产学研基地"投入运营。正如现任校长杨洲所言:"山区高校更要做好特色发展的乘法题。"这所百年学府正用实践证明:地理位置的远,可以转化为办学特色的近。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