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上城主流琴行的价目表,行情大概是这样的:
(停顿一下)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咱打个比方:要是每周上一节课,初级班一个月大概要吃掉两顿火锅的钱,高级班可能就得少买双运动鞋了。
拿北京上海来说,同级别课程普遍比上城贵20%-30%。但要是和三四线城市比...(挠头)咱们这儿确实不算便宜。
我采访过几位老教师,2005年那会儿80元/课时就算高价了。这么算下来,学费涨幅跑赢了通货膨胀3倍还多。
1.教师资质:
音乐学院教授和普通老师的课时费能差出个0的位数,但说实话,对初学者来说,会教比有名更重要。
2.教学形式:
最近流行的"陪练课"传统一对一便宜30%,不过嘛...(思考状)机器终究不如人灵活。
3.场地成本:
商场里的琴行和居民楼里的工作室,差价够你再买十节体验课。
4.附加服务:
有些机构把考级报名、演出机会打包销售,这钱花得值不值得打个问号。
5.乐器投入:
别光算课时费!最便宜的入门钢琴也要小两万,这笔账很多人刚开始都没想到。
遇到下面这些情况,建议扭头就走:
(突然想到个真事)去年有家长花大价钱报了"班"发现所谓的专家其实是钢琴调律师...这事儿够我笑半年。
1.别盲目追求低价:58元/节的促销课,可能连调音费都不够
2.先试再买:最少体验3家机构再做决定
3.阶段性投入:没必要一开始就买年卡
个人觉得啊,学琴这事儿就像谈恋爱,光看"彩礼"可不靠谱。有些老师收费是高点,但人家真能把你家熊孩子教出个人样来;反过来,便宜的课要是把孩子兴趣浇灭了,那才是真亏大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