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爵士就是"弹"其实大错特错!它就像做广东早茶,虾饺要掐27个褶才算合格。爵士钢琴的即兴演奏建立在严谨的音乐理论基础上,比如:
深圳福田的王阿姨就是典型例子。退休后报了个速成班,结果老师第一节课就教她"在C大调里找降E音"她见到钢琴就跟见到前任似的——又爱又恨。
深圳音乐家协会那帮老教授开的班,优点是体系完整,缺点是可能第一年都在练音阶。他们的招生简章上永远写着:"没有基本功的爵士就像没放盐的汤"。
南山科技园附近有家"蓝调盒子"纽约留学回来。特点是上课可以穿拖鞋,但会突然抽查:"这段和弦进行像查理·帕克哪首作品?"对,就是那种让人头皮发麻的提问。
有些工作室打着"学会爵士"的旗号,结果教的是右手弹旋律左手按自动伴奏。去年龙岗就有个学员把《献给爱丽丝》弹出布鲁斯味道,愣是被当成行为艺术拍了抖音。
去试听千万别光顾着拍vlog,记住这几个死亡提问:
- "能演示下同一段旋律在不同调式的处理吗?"- "学生演出时翻车了您怎么救场?" "教材用的是Real Book还是自己编的?"宝安中心的张老师有个绝活:让学生用《小星星》主题即兴改编。去年有个学员愣是改出了拉丁爵士版,现在在海上世界酒吧驻场。
别急着买施坦威!爵士钢琴讲究的是手感与音色的平衡:
1. 入门级:卡瓦依ES系列,重量轻得像iPad
2. 进阶级:诺德钢琴Stage3,音色骚气得像涂了香水
3. 土豪级:雅马哈CFX,但可能还没你家的猫会欣赏
龙华区有个真实案例:李同学花七万买了台三角钢琴,结果发现爵士练习更需要电钢的耳机功能——现在那台琴主要用来晾袜子。
爵士钢琴有个神奇之处:30岁开始学反而有优势。因为需要的生活阅历比手指灵活度更重要。福田金融圈的吴先生就是34岁开始学,现在能用爵士和弦给女儿弹《孤勇者》,把00后惊得一愣一愣的。
不过要提醒的是,别信什么"五分钟"的鬼话。想要弹好《Autumn Leaves》,至少得做好三个月跟同一段和弦死磕的准备。
说到底,在深圳学爵士钢琴就像吃潮汕牛肉火锅——不同部位有不同吃法。有人冲着即兴演奏的自由感来,有人为了减压,还有人单纯想在下班后找个地方发泄。重要的是找到那个让你坐在琴凳上就忍不住微笑的理由,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