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同样的钢琴课,有人花300块一节课觉得超值,有人花800块却连《小星星》都弹不利索?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聊聊这个事儿。
先说个真事儿。上周我邻居老张给孩子报班,同一家机构的两位老师报价相差3倍!便宜的每小时150,贵的敢要600。你猜怎么着?最后发现这两位老师根本是同一个师范院校毕业的师弟师妹...
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三种定价套路:
关键问题来了——贵的一定好吗?还真不一定。见过太多家长陷入"=专业"思维定式,其实很多高价课就是把《车尔尼599》拆成八节课来教。
1. "中央院考级考官"(可能是二十年前的)
2. "比赛获奖"(查无此赛)
3. "英皇认证"(其实就参加过线上说明会)
最夸张的是有机构让销售穿西装打领带,名片直接印"钢琴教授"我说啊,判断老师水平不能光看头衔,得注意这几个细节:
有个业内朋友透露,现在某些速成班,培训两周就能上岗当钢琴老师。这你敢信?
遇到过这种情况没?学了三个月还在纠正手型,半年过去了还没接触踏板。这不是你笨,可能是遇到了"课时"户。
常见的拖课手段包括:
看过最离谱的合同条款是这么写的:"学员个人原因(包括但不限于生病、搬家、不喜欢老师)退费,需扣除剩余课时费30%作为违约金"家伙,这是买课还是签卖身契呢?
签合同前务必确认三点:
1. 退费计算公式是否合理
2. 更换老师的触发条件
3. 延期条款是否双向约束
遇到过最良心的机构是这样操作的:前三次课不满意全额退,所有额外收费项目单独签署同意书。
说个真实案例:有家长被忽悠花4万买了台"德国原装"钢琴,后来发现是东南亚组装的,德国那个厂早倒闭二十年了...
买琴时要注意这些门道:
有个小技巧分享给大家:看琴行仓库比看展厅更重要,如果库存琴序列号跨度很大,就要小心混卖翻新琴了。
---
关于这个市场,我琢磨着最根本的问题是:太多人把学琴当成消费而不是教育。家长急着要考级证书,机构忙着冲业绩,最后吃亏的是真正想学音乐的孩子。
要是让我给建议啊,记住三句话:别被光环晃花眼,课时不是买得越多越划算,遇到不停推销乐器的老师赶紧跑。毕竟咱们学的是艺术,不是给人家冲KPI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