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西安现在学钢琴的人比去年多了三成,可满大街的钢琴培训机构,光钟楼附近就扎堆二十多家。挑老师这事儿啊,真不是看谁家门口贴的"速成包过"大就靠谱...
先泼盆冷水:不是所有会弹琴的人都能教琴。在西安市场里,钢琴老师大概分这么几类:
1.科班派:音乐学院毕业的,比如西音、陕师大艺术系的。优势是基本功扎实,但有些老师可能...怎么说呢,太学院派,容易把成人当艺考生教。
2.野路子派:自学成才的,常见于商场里的连锁机构。特点是会哄孩子,但教《梦婚》比教巴赫积极得多。
3.混搭型:考过英皇/央音的,自己开工作室。这种往往最吃香——既有体系又不死板。
(突然想到个真实案例:去年有个家长跟我吐槽,花180一节课找的老师,居然让孩子用马克笔在琴键上标简谱...这钱花得冤不冤?)
曲江某机构老板说过大实话:"很多家长判断老师水平就靠价格标签"看组数据:
重点来了:贵≠适合小白!关键看三点:
(插句大实话:遇到开口就让你买200节课的,快跑!)
上周陪朋友去试听,发现个有趣现象——好老师都有共同习惯:
1.先问不先教:"想学琴?"平时爱听什么曲子?"2.会故意弹错:让你分辨哪个音不准,培养耳朵
3.调整座椅高度:这个细节多数人会忽略
4.示范三种触键:轻的重的快的,看发力方式
5.不说绝对话:比如"每天练两小时"这种
特别提醒:如果老师一上来就炫《钟》这种超技曲子...咱还是换人吧,这跟驾校教练开场漂移有啥区别?
很多三十多岁的学员爱说:"手指都僵了,不如小孩..."!这话我听了八百遍:
1.误区一:非要从小汤普森开始
(其实可以直接学《天空之城》片段培养兴趣)
2.误区二:死磕手型像握鸡蛋
(现代教学更看重自然发力,除非你想专业演奏)
3.误区三:不敢提问
(记住你是消费者!有次遇到个老师把渐强说成"声音胖起来"学员愣是憋着没笑)
有个47岁的阿姨学员,从《献给爱丽丝》开始学,现在能弹《菊次郎的夏天》全曲。重点是她每天只练20分钟——找到节奏感比堆时间重要多了。
西安文艺路琴行老板跟我说个秘密:"买3万以上钢琴的,70%最后成了晾衣架..."新手装备记住这些:
(别信"必须买机钢"那套,北上广深租房党都用这个)
可调节琴凳(保护腰椎)
静音踏板(邻居友好型)
手机支架(录指法超方便)
× 指纹识谱手套
× 所谓的"速成秘籍" × 上千元的启蒙教材
最后说个扎心事实:在西安找钢琴老师,与其看宣传单上的"大赛金奖"看他有没有持续进修的记录。去年考过英皇教学的老师,和十年前拿过奖的老师,根本不是一回事。毕竟教琴这事儿,就像做饭——米其林厨师未必能教好西红柿炒蛋,关键得知道你先会打鸡蛋还是先会开煤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