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个真实案例:去年有家琴行搞"三七分成"结果三个月就黄了。为啥?老师觉得琴行抽成太高,琴行觉得老师没用心教。这事儿啊,核心矛盾往往出在利益分配上。
目前常见的分账方式有:
个人觉得最靠谱的是第三种——琴行有保底收入,老师多劳多得。不过要注意,千万别搞成"算计"嘛,得有点信任基础。
最近冒出不少"共享琴房"听起来很美是吧?但实际操作起来...(挠头)问题真不少。先说优点:
但坑也不少:
1. 邻居投诉风险(隔音做得再好也架不住半夜弹肖邦)
2. 设备维护扯皮(上次有个学员说踏板失灵,物业和运营商踢了半个月皮球)
3. 教学质量难保证(有些就是纯租赁,根本不配老师)
要是真想搞这个,建议找成熟社区,最好和物业签正式协议。对了,提前做噪音检测很重要!
这次疫情倒是逼出个新玩法——线上课+线下陪练。具体操作可以这样:
1.主课线上:名师通过视频教学
2.陪练线下:本地老师负责纠正手型
3.智能监督:用APP记录练习时长
有个机构去年这么搞,续课率直接涨了40%。关键是这样既解决了名师资源问题,又保证了实操指导。不过要注意网络延迟问题,建议用专业视频会议软件,别用普通社交软件凑合。
很多琴行都想吃"幼儿园渠道"蛋糕,但真不是挂个招牌就能成的。说几个血泪教训:
最成功的案例是我见过有家机构,专门研发了"钢琴游戏课"音符认知融入角色扮演。现在人家在8家幼儿园铺开了,生源稳定得很。
这条可能有点颠覆认知——钢琴培训未必只能和音乐机构合作。说几个脑洞大开的案例:
重点在于找到客户群重叠度高的伙伴。上次有家健身房和琴行搞"+音乐"套餐,会员转化率提高了25%,因为目标客户都是中产家庭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