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体验"听着很美好对吧?但90%的机构会在这时候:
(挠头)我就见过有家长被忽悠着签了三年合同,结果孩子学完连《小星星》都弹不利索...
问题:为什么同样考级课程差价能到5倍?
答案藏在细节里:
1.课时缩水:45分钟变30分钟,还包含10分钟"师生交流"2.教材陷阱:强制购买机构自编教材,实际就是网上PDF打包卖300块
3.隐形消费:突然说要用特定型号钢琴练习,逼你去合作琴行买
有个数据挺吓人——某投诉平台显示,钢琴培训纠纷里83%都和费用相关。
这里说个真实案例:上海某机构被曝12个"教师"里,8个是幼教专业刚毕业的...
快速识破方法:
(突然想到)对了!千万别信"音乐学院毕业"头衔,去年打假曝光过批量伪造校友的产业链...
重点看这三条:
有个朋友吃过亏——合同里藏着"有权调整教学计划"机构把每周两节课改成每月两节...
Q:为什么他们敢这么嚣张?
A:三个字——信息差。多数家长分不清599和849练习曲的区别,更看不懂老师弹的《献给爱丽丝》其实错了好几个音。
Q:最该警惕什么信号?
A:当你听到这些话请立刻逃跑:
"和考级考官很熟"
"三个月包过八级"
"买钢琴送终身免费调律"(拍桌)最后说句掏心窝的:如果遇到要求一次性付清三年学费的,直接打12315比啥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