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接触钢琴的新手总有种错觉,觉得比赛啊考级啊都是给那些童子功大佬准备的。但你知道吗?去年本市青少年钢琴大赛里,学琴不到半年的参赛者占了27%,其中还有8个人拿到了优秀奖。这数据够颠覆认知吧?
为什么建议新手参加比赛?咱们掰开揉碎说说:
突然让你报名国际赛事确实强人所难,但可以从这些入门级比赛试水:
1. 社区文艺汇演(评委都是居委会阿姨,紧张感-50%)
2. 琴行季度擂台赛(同期学员互啄,伤害值可控)
3. 线上视频大赛(对着手机比对着评委容易多了对吧)
重点来了——备赛曲目怎么选?别听那些让你直接练《钟》的忽悠,记住三个原则:
跟几位当评委的钢琴老师聊完,发现他们打分时主要看这些:
考察项 | 小白易犯错误 | 补救方案 |
---|---|---|
节奏稳定性 | 越弹越快像赶火车 | 开着节拍器练到想吐 |
音准 | 黑键当白键按 | 每天花5分钟盲弹找手感 |
表现力 | 弹得对但像机器人 | 边弹边脑补电影画面 |
(突然想到个关键问题)等等,要是比赛全程翻车怎么办?其实评委见过太多惨案了:有小朋友弹到一半忘谱开始即兴创作的,有紧张到把599弹成爵士版的...这些后来都成了学琴路上的珍贵回忆,真的。
拿奖杯发朋友圈只是最浅层的快乐,真正值钱的其实是:
说到这儿突然明白,为什么钢琴老师总怂恿学生去比赛——这简直就是付费都买不到的沉浸式成长课啊。那些觉得"等我练好再去",可能永远等不到"足够好"天...
小编最后说句大实话:别把比赛当考试,就当是去琴行蹭了节大师课,顺带检验下这段时间的学费花得值不值。你看去年那个在少儿组比赛里弹《小星星》变奏的大叔,现在都开个人音乐会了——起点低怎么了?键盘侠又不会从琴键里蹦出来打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