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遇到个典型例子:小李拿着厂家给的配置表,从榔头材质讲到音板共振,客户却突然打断问:"琴放我家客厅会不会显得挤?"小李当场懵了——手册里没写这个啊!
这里就暴露了新手的通病:太关注产品本身,忽略客户真实需求。钢琴作为大件消费品,决策时考虑的因素远比手机复杂:
看明白了吗?客户问"会不会显挤"时,其实在担心买回去变成家具摆设。这时候应该怎么接话?
第一步:用问题反客为主
"客厅是哪种装修风格?现代简约还是新中式?"这个问题能立刻让客户进入想象状态
第二步:制造场景代入感
"很多客户选这款K-300,就是因为它的深度比常规立式琴短8公分..."说着打开手机相册:"您看这位客户家的摆放效果"第三步:埋下紧迫感种子
"最近暑期促销,白色款只剩两台库存了,上周有位妈妈犹豫两天就错过了..."## 菜鸟最常踩的五个坑
1.疯狂输出专业术语
把"木黑键"说成"滑设计"双泛音列"成"高音更透亮"——客户要的是人话翻译器
2.忽视家庭决策链
遇到带孩子来的家长,记得问:"爸爸对选琴有什么建议吗?"——这句话能避免80%的临时变卦
3.只会讲不会演
说到"键灵敏度"时,自己弹段《梦中的婚礼》比解释100遍都有用
4.报价时机错误
客户没表现出购买信号前,突然冒出一句"特价59800"——这跟相亲第一次见面就问彩礼没区别
5.售后话题避而不谈
"凳保修几年?"多久调律一次?"这些细节问题恰恰是压垮成交的最后一根稻草
Q:网上便宜两三千,为什么要在实体店买?
A:"您见过快递小哥怎么搬运冰箱吗?我们专业搬运团队会用液压车+防震包装,光运费险就值回差价了..."
Q:孩子学两年就放弃怎么办?
A:"有位客户把闲置钢琴放我们这寄售,三个月就按原价85%转手了——钢琴可比电子产品保值多了":电钢和机钢到底选哪个?
(掏出对比表)
对比项 | 机钢优势 | 电钢优势 |
---|---|---|
使用寿命 | 50年+ | 5-8年 |
维护成本 | 年调律1-2次 | 基本免维护 |
转手残值 | 原价30-60% | 不足20% |
教学适配 | 所有老师认可 | 部分考级禁用 |
Q:同价位雅马哈和卡瓦依怎么选?
"就像问奔驰和宝马哪个好..."这时突然压低声音:"其实两家榔头供应商是同一家德国工厂"Q:分期付款划算吗?
"我们合作的银行最近有个活动..."说着把计算器推过去:"您看,分24期比全款只多花8%,但剩下的钱放余额宝都能赚回来" 小编的私房心得
做了八年钢琴销售,发现个有趣现象:越是急着成交的销售,越容易丢单。有次我花两小时帮客户研究她家装修图纸,最后她买了店里最贵的三角琴。后来她介绍来的客户,没有一个讨价还价的。
现在带新人,我总说:别把自己当销售,要当音乐顾问。上周有个客户带着孩子来,孩子偷偷摸展示琴被训斥,我马上说:"让孩子试试呗,这台琴就是给小朋友准备的"结果你猜怎么着?孩子弹完不肯走,家长当场刷了卡。
这行做久了就明白,钢琴销售的本质是帮客户找到"我想要更好生活"的那个瞬间。至于配置参数?那不过是给理性大脑一个交代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