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现在连钢琴都能用微信学了。不用跑琴行、不用买天价教材,甚至不用懂五线谱——这个号称"之王"的大家伙,居然能被塞进手机屏幕里?先别急着怀疑,看完这篇你就懂了...
最近总刷到"钢琴速成班"广告对吧?说三个月能弹《梦婚》,半年搞定《克罗地亚》。但咱们摸着良心说,钢琴要是真这么容易,满大街不都是钢琴家了?
重点来了:微信学琴最大的优势根本不是速成,而是:
不过缺点也很明显:没人盯着手型容易练歪,自制力差的可能三天就放弃...
最近采访了20多个放弃学琴的成年人,发现他们基本都栽在这几点上:
1.设备选择错误
很多人在淘宝买300块的电子琴就开始练,结果发现力度感应都没有——这和弹电脑键盘有啥区别?建议至少选带重锤的入门电钢(预算2000起)
2.盲目追求进度
见过有人第一节课就练《菊次郎的夏天》,结果左手完全不听使唤。正确的路径应该是:单音练习→双手配合→简单和弦→完整曲目
3.不会利用工具
居然还有人不知道微信有这些功能:长按视频可以0.5倍速播放、用"钢琴键盘"能模拟88键、群里发的语音可以转文字谱...
Q:完全不懂乐理能学吗?
A:其实微信课程最擅长的就是教这类小白。比如用"汉堡包"比喻和弦结构,用手机号码记音阶位置——这么说吧,我见过连哆来咪都分不清的大妈,半年后能在老年大学汇演上弹《月亮代表我的心》。
Q:每天要练多久才有效果?
A:重点根本不是时长!很多人的误区在于:
Q:为什么我弹的总是没感情?
A:这个问题太典型了。先检查这几点:
□ 节拍器开了吗?(微信小程序就有)
□ 力度变化做了吗?(强弱的控制)
□ 踏板踩对时机了吗?(很多课程会教)
□ 呼吸跟上了吗?(是的弹琴也要呼吸)
说实话,微信学钢琴就像健身房的年卡——买的人多,坚持的人少。但如果你能熬过头三个月,突然某天就会发现:咦?我的手指居然自己会找位置了!那种感觉,就像突然解锁了身体里沉睡多年的技能树。要不要试试看?反正最差的结果,也就是手机里多几个再也没点开的课程链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