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冬天冷得能冻住琴弦,但双鸭山的琴房凌晨三点还亮着灯。这里的教学有个狠招:把三年课程压缩成八个月。怎么做到的?三个关键:
(说到这儿我得插句大实话:这种强度真不是所有人都能扛住的)
第一次去试课的张阿姨家孩子,连钢琴有几个键都不知道。三个月后居然能弹肖邦《小狗圆舞曲》——当然只是片段。这里的新手路线是这样的:
阶段 | 常规机构 | 双鸭山模式
--- | --- | ---
第1个月 | 认识中央C | 直接上音阶+哈农练习
第3个月 | 小汤普森第二册 | 开始车尔尼599
第6个月 | 准备考级曲目 | 完整演奏奏鸣曲
(看到这个对比是不是有点懵?我当初采访学员时也这反应)
Q:手小的人能学吗?
A:他们专门研发了"手指拉伸操"学员从勉强够八度练到能弹九度...
Q:费用会不会很贵?
A:比北京便宜60%,但住宿条件嘛...(咳嗽)反正冬天暖气挺足
Q:最痛苦的阶段是什么时候?
A:所有学员都会提到"黑色十一月"——每天练琴到指甲裂开是常态
他们的教材是手写的,上面沾着老教师的咖啡渍。最让我震惊的是反向教学法:
1. 先让学生听大师演奏
2. 再拆解最难段落
3. 最后才教识谱
(这完全违背传统教学顺序对吧?)
有个叫王雪的孩子告诉我:"让我把《黄河》当手机铃声,听到想吐为止,突然某天手指自己就会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