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个事特别有意思——两位家长同时来咨询课程,一位直奔前台问"张老师什么时候有空"犹豫半天问"这最便宜多少钱"差别没?前者认人,后者认价。
现在钢琴培训市场早就不拼价格了,拼的是:
我见过太多技术一流的老师招生困难,也见过水平中等的老师课表爆满。差别在哪?会不会经营自己这张脸。
1.把朋友圈当广告牌
每天发"今日特价"限时优惠"家长早就免疫了。上周我学员妈妈说:"老师发促销就头疼,感觉像菜市场甩卖"。
2.只晒证书不晒过程
挂满墙的奖状不如拍段纠正手型的短视频,家长想看的是"你怎么教"不是"你有多牛"。
3.人设和真人两副面孔
线上装专家,线下板着脸。有个同行翻车就是因为直播时亲切幽默,实际授课凶得像军训教官。
别学那些"钢琴诗人"黑白键魔法师"的虚名。我给自己贴的标签是"会修琴的钢琴老师"光这点去年就带来37个转介绍。你可以是:
记住这个公式:痛点+解法+成果展示
比如拍个15秒视频:
"孩子弹《小星星》左手总打架(痛点),试试把大拇指藏到掌心(解法),看我们班妞妞现在弹得多顺溜(成果)" 第三步:线上线下联动设计
我在琴房放了二维码立牌,扫描就能看:
每月搞"家长采访日"三个问题:
1. 孩子学琴前后最大的变化?
2. 最认可老师哪点教学方法?
3. 会推荐给什么类型的朋友?
把回答整理成文字+视频,比什么广告都好使。
Q:没时间运营怎么办?
A:每天花10分钟,拍段学员练习视频加两句点评,坚持三个月再看效果。
Q:长相普通不敢出镜?
A:重点是你的手和声音!我们有个男老师全程只拍手部动作,粉丝都叫他"黄金左手"Q:刚开始做数据很差?
A:别盯着播放量,先服务好现有家长。我前20条视频观众全是学员家长,但他们带来了第一波转介绍。
除了常规课程,个人IP还能带来: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很多老师觉得搞IP是不务正业,但你想啊,学生跟着老师走,不是跟着琴行走。去年疫情最严重时,那些有个人品牌的老师,线上课根本停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