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路过涪城区琴行,十个橱窗八个贴着招聘启事。仔细看会发现要求分三大类:
有个真实案例:去年某机构招到个乌克兰留学回来的老师,结果家长投诉"总说俄语术语"可见接地气比文凭更重要。
1.迷信考级速度:"三个月过五级"的广告,跟"七天瘦二十斤"是一个套路
2.忽视上课距离:冬天冒着雨跑琴行的热情,最多撑两周
3.贪图便宜课时:80块/节的老师可能用电子琴教学(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4.不看师生配比:1对6的集体课,孩子可能整节课就摸到琴键三次
5.跳过试听课:就像买鞋不试穿,回家发现挤脚只能怪自己
现在绵阳行情挺有意思,时薪从艺术中心的120-300元不等。但有个潜规则——暑假的课时费能涨30%,因为家长都指望突击考级。有个在教培行业混了十年的朋友透露,真正赚得多的老师往往反其道而行,专接"兴趣班"毕竟上班族续课率比小学生高得多。
说到这儿插个冷知识:钢琴老师最怕的不是学生笨,而是家长坐在后面玩手机——手机游戏音效比错音还干扰教学,这事儿你细品。
如果你是准备入行的新人,记住这三个"别"- 别在简历写"音乐"改成"连续哄住5个熊孩子"- 别只准备演奏曲目,《孤勇者》钢琴版才是试讲保命符
- 别迷信大机构,有时小区里的工作室反而能接到高价私教单
有个95后老师另辟蹊径,在抖音教家长怎么陪练,结果线下课排到三个月后。这年头啊,老师也得有点互联网思维。
跟二十多个老师聊过后发现,多数人反对太早学琴。5岁孩子的手指力度根本不够,强行练习可能造成永久损伤。有个医生家长的做法很聪明:先让孩子敲半年木琴培养乐感,等身高够到踏板再转钢琴,省下至少半年冤枉钱。
现在明白为什么有些老师第一节课就让孩子"拍皮球"了吧?那是在测试手腕协调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