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我们琴行35岁以上的学员占了一半。问他们为啥来学,答案五花八门:
你看,钢琴早就不只是考级工具了。现在买台电钢才2000多块,手机APP就能自学,门槛比20年前低了不是一星半点。
(咳,这段可是我们踩过坑的干货)
见过太多科班出身的老师,一上来就让学生练《哈农》。不是说教材不好,但零基础的成年人哪受得了这个?我们有个学员被劝退就是因为老师总说:"手腕又塌了!这遍重来!"怎么办:
去年有家机构搞"99元8节课"结果第二节课就开始推销两万的年卡。要我说啊,低于市场价30%的都要警惕,毕竟琴行房租和老师工资摆在那儿。
算笔账你就懂了:
重点说三遍:通过率可以操作!可以操作!可以操作!有些机构专挑有基础的孩子报考,或者只让水平高的参加考试。真正该问的是:"去年有多少学员从零开始考过三级?"##三、让家长主动报名的5个妙招
(实操案例来了)
我们周三晚上的"四手联弹体验课"转化率高达67%,秘密在于:
1. 准备《小猪佩奇》主题曲简谱
2. 让家长和孩子各弹一只手
3. 最后拍段15秒视频发朋友圈
你看,既消除了"学琴很苦"刻板印象,又满足了社交需求,比干巴巴展示学员获奖证书管用多了。
琴行老板张姐的做法绝了——每周发三条:
半年没打过广告,咨询量翻了两番。现在明白了吧?家长要的不是钢琴技术参数,是想象孩子未来的样子。
经常有家长问:"我家孩子多久能弹《致爱丽丝》?"我的标准回答是:
"每周认真练3次,每次30分钟:
去年我们在社区搞了场"钢琴解压夜"人群是加班族。流程特别简单:
1. 用iPad教弹《天空之城》前四小节
2. 关灯用荧光棒当指挥棒
3. 最后集体用钢片琴合奏
没想到转化了12个成人学员,还有个IT小哥报了私教课。现在想想,钢琴培训早就不该局限于琴房了,商场中庭、社区活动站、甚至写字楼午休时段,都是潜在战场。
要说我对这行的观察吧,现在钢琴教育正在从"培训"""健身房卖的不是器械,是健康幻想,我们卖的也不是五线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具体想象——可能是年会上的惊艳亮相,可能是陪孩子练琴的温馨时光,也可能是独处时的自我疗愈。
所以啊,下次招生别光说"音乐学院认证"问问家长:"您希望钢琴给孩子带来什么?"答案可能会让你打开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