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咱们这儿藏着好些个"高手"文化站的李老师,带的学生去年拿了省级青少年比赛三等奖——要知道这地方五年前连琴行都没几家。现在呢?光是河西新区就有三家培训机构,价格还特别接地气。
三个扎心事实:
1."先买琴再学习"
见过太多人花万把块买钢琴,结果三个月后变成晾衣架。建议先用机构的琴,确定能坚持再入手,二手电钢两千块就能搞定不错的。
2."每天练两小时"
其实吧,每周3次、每次30分钟的科学练习,比突击式训练效果更好。镇幼儿园的王阿姨,就是利用接孩子前的空档练琴,半年后居然能弹《梦中的婚礼》了。
3."级才是王道"
音乐本该是享受。菜市场的张婶学琴纯粹为了解压,现在能自弹自唱《茉莉花》,这不比硬磕考级曲快乐多了?
碰到那种吹嘘"包过十级",赶紧跑!真正靠谱的机构往往有这些特征:
有个冷知识:马山口镇音乐教室的玻璃都是特制的,隔音效果堪比专业录音棚。这说明啥?人家是实打实在硬件上投入,不是糊弄人的。
除了培养气质这些老生常谈,学钢琴还能:
镇医院退休的刘医生就是活例子,以前拿手术刀的手现在灵活着呢,最近在练《土耳其进行曲》,虽然速度慢点,但音符一个不差。
如果你还在犹豫,不妨先做三件事:
1. 去文化站听次公益钢琴讲座(每月第一个周六)
2. 在手机上下个模拟键盘APP找找感觉
3. 和正在学琴的邻居唠唠
记住啊,音乐从来不该是负担。咱们镇东头修车铺的老赵,手上全是机油味也不妨碍他弹出好听的《天空之城》。重要的是开始,然后坚持。
话说回来,上周路过镇中心小学,听见琴房飘出来的《小星星》虽然磕磕绊绊的,但那种纯粹的快乐,啧,多少钱都买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