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钢琴家行云流水的演奏,总觉得他们手指头跟我们长得不一样对吧?其实啊,90%的初学者都有这种错觉。在马慧老师这儿,第一节课就会让你明白:钢琴不过是88个会唱歌的按钮,咱们先搞定最左边那组"哆来咪"。
举个例子,上个月有个50岁的阿姨来试课,现在都能弹《小星星》变奏版了。关键得找对方法,比如说:
其他机构可能一节课教完"小汤1"慧老师偏不。她总说:"钢琴是手上的语文课,得先学会组词造句,才能写文章不是?"具体怎么教呢?
把曲子拆成几个"积木块"比如:
1. 先单手练旋律
2. 再加简单伴奏
3. 最后调整速度
这样即使《献给爱丽丝》也能分阶段攻克
别一上来就让人弹练习曲,这里会根据你的喜好选教材。喜欢周杰伦?《不能说的秘密》片段也能当教材。最近就有个初中生,靠弹《孤勇者》把全班震住了。
这话马慧老师听了要急:"我收过退休的学员,现在人家在社区晚会弹《梁祝》呢!"学琴反而有优势:
有个银行柜员小哥的故事特别有意思。他每天利用午休时间来练琴,把点钞的手速优势用在了《野蜂飞舞》上,现在成了支行的文艺骨干。
很多人纠结买钢琴还是电钢,其实完全没必要——前三个月用键盘贴纸都能学。重点在于:
说到设备,想起个好玩的事。去年有学员用iPad当琴键练了两个月,后来发现她弹真钢琴反而适应更快,因为屏幕没力度反馈嘛。
这可是个好问题。马慧老师有套"不原则":
1. 不比较(别管别人考几级)
2. 不贪多(一次攻克一个小节)
3. 不设限(弹错就当是爵士乐)
最绝的是他们的"练习法":等外卖的5分钟可以练音阶,追剧时能把广告时间用来默谱。有个学员靠这方法,三个月就从完全小白弹到《梦婚》。
要说我的个人观点啊,学乐器这事儿就像煮开水。很多人烧到80度就关火,总觉得没效果。其实只要持续加热,总有一天会沸腾——而好的老师就是那个帮你调整火候的人。马慧这儿最珍贵的不是教了多少曲子,而是让每个学员相信:我也能享受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