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就一句话:用钢琴课当诱饵,赚的是周边服务的钱。这招在少儿培训市场特别常见,你看啊:
有个真实案例,杭州某机构靠免费课引流,后期88%的家长会购买6000元以上的钢琴,这利润可比课时费高多了。
报全年钢琴课送音乐素养课,听着耳熟不?其实羊毛出在羊身上。关键在课程包设计:
跟幼儿园合作搞"启蒙计划"是公益,实际在培养潜在客户。我见过最绝的是和房产中介合作——买学区房送一年钢琴课,这跨界营销绝了!
"推荐3个好友各得免费课"这招虽然老套但管用。要注意的是,现在聪明人都学精了,得设计更有诚意的奖励机制,比如:
√ 推荐人可参加大师课
√ 被推荐人获得定制琴谱
× 单纯送廉价礼品(容易被识破)
这个就比较隐蔽了。通过免费课收集学员信息,转手卖给音乐夏令营、乐器保险这些周边服务商。当然得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但确实是个灰色收入点。
看到这里你可能要问:天下真有不花钱的午餐?我的建议是:
1.问清后续收费项(琴谱、调音等服务)
2.计算时间成本(路上两小时换免费课值不值)
3.查看师资稳定性(别遇到频繁换老师的野鸡机构)
有个学员跟我吐槽,免费课老师总"不小心"把课时安排在饭点,后来才明白——这是为了推销机构食堂的年卡!
干了十年音乐培训,我发现免费模式正在升级。以前是简单粗暴的"琴送课"玩得更精细:
不过要提醒的是,教学质量才是持久战的关键。见过太多机构营销猛如虎,一看师资二百五,最后口碑垮得比谁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