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
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
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
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北宋·晁补之*
---
1.青烟幂处:暮霭笼罩之处。"幂"通"密"之意
2.碧海飞金镜:喻月亮从青天如海处升起,"金镜"中秋圆月
3.桂影:双关月中桂树与庭院桂树投影
4.寒螀(jiāng):秋蝉,古诗词中常作悲秋意象
5.蓝桥:典出《传奇·裴航》,此处暗喻月宫仙境
6.云母屏:镶嵌云母石的屏风,月光穿透后呈现晶莹效果
7.流霞:仙酒名,见《论衡·道虚》
---
暮霭弥漫的苍穹,蓦然跃出一轮金灿圆月。长夜石阶上铺满婆娑桂影,秋露渐凉时,断续蝉鸣更添寂寥。京城遥不可及,唯有月宫仙境近在咫尺。
水晶帘幕高卷,云母屏风敞开,月光浸润着略施粉黛的佳人。且将漫天清辉注入酒杯,待到破晓时分与仙酿同饮。更携胡床登临南楼,俯瞰这人世间如玉雕琢的千里素秋。
---
上阕通过"碧海-桂影-蓝桥"意象跳跃,完成从人间到仙境的垂直空间转换;下阕以"帘-云母屏-南楼"构建水平延展的观月矩阵,形成立体审美空间。
全词出现7种光感意象:青烟(朦胧光)、金镜(强反射光)、桂影(散射光)、冷浸(透射光)、流霞(折射光)、玉做(漫反射光)、素秋(环境光),构成完整的光谱叙事。
继承屈原《九歌》"北斗兮酌桂浆"的宇宙意识,将个人宦海沉浮(时任泗州知州)升华为"天人共饮"哲学意境,体现宋代文人"圣外王"的精神追求。
---
1.创作时间:约作于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中秋,时晁补之因党争外放泗州(今江苏盱眙)
2.地理特征:泗州临淮河,中秋可见"倒映双月"奇观,词中"碧海"为淮水浩渺之景
3.文学语境:同期苏轼《水调歌头》开创"逸型"词范式,晁作则代表"刚型"发展路径
---
1.词牌创新:将原本咏神仙的《洞仙歌》改造为哲理词,拓展词体表现边界
2.意象系统:建立"-月光-酒器"三位一体的抒情模式,影响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等后世名篇
3.审美范式:标志宋代"空"成熟,比姜夔"数峰清苦"早百余年实践"美学
与日本平安时代《新古今和歌集》中秋咏月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