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个大实话——瑜伽这行,早就不是穿着紧身裤摆pose那么简单了。去年行业报告显示,wellness经济市场规模突破8000亿,其中瑜伽相关消费增速达到23%。特别是二三线城市,专业场馆缺口特别大。
我认识个90后姑娘,在成都开了家社区瑜伽馆,主打"间办公室减压课"猜怎么着?三个月就回本了。关键是她抓住了上班族没时间运动这个痛点。
1.别跟健身房抢地盘:找那些周边有奶茶店、书店的商圈,这种地方往往缺专业瑜伽馆
2.停车方便大于面积大:学员最烦找车位,宁可场地小点也要交通便利
3.社区店要选宝妈聚集区:下午3-5点的亲子瑜伽课,简直是现金奶牛
有个反面教材:我朋友在商务区租了200平的场地,结果发现白领们更愿意在公司练瑜伽。这就叫没摸清用户习惯。
千万别学网红店搞什么极简风!瑜伽馆最忌讳冷冰冰的感觉。记住这几个要点:
最省钱的做法?找家倒闭的舞蹈教室改造,能省下30%装修费。
新手最容易犯的错就是课程太杂。建议这么分阶段来:
1.引流期(前3个月):
2.成熟期:
重点说下定价策略:普通团课控制在80-120元/节,但一定要设置次卡。数据显示,买50次卡的会员留存率比单次购课的高4倍。
好老师不是贵的就是好的,要看这三条:
有个取巧的办法:联系当地体育学院的瑜伽专业实习生,成本低还认真。我见过最聪明的老板,让老师用课时费入股,立马解决流动性大的问题。
发传单?太out了!试试这些新招:
1. 和周边美容院搞"体验卡"置换
2. 在抖音直播"错误动作纠正"3. 做会员打卡排行榜(前三名送辅具)
重点说下社群运营:每天固定时间发"一练"短视频,配上文字版要点。这种内容转发率超高,还不招人烦。
对了,千万别学有些馆搞什么"挑战赛"瑜伽的核心价值是身心健康,不是体重秤上的数字。
说说大家最关心的钱的事。固定成本的大头其实是:
有个省钱的细节:团体课用的瑜伽垫,买加厚防滑款就行,不用追求名牌。但私教垫必须用好的,这是面子问题。
最后说个关键数据:通常6-8个月回本算正常,如果12个月还在亏损,就得赶紧调整模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