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跆拳道就是踢踢打打,这误会可大了。真正的训练就像盖房子,得先打地基对吧?我们学校把前三个月称为"适应期"这段时间重点不是让你马上能劈木板,而是培养三个关键能力:
有个典型案例:去年暑假班有个IT小哥,刚开始连马步都蹲不稳,后来按我们的阶段性计划走,现在居然能完成540度腾空转身——当然这花了整整8个月。
每周3次课,每次90分钟,这个节奏经过验证最合适。太密集容易受伤,太松散又没效果。课程结构长这样:
1.前20分钟:动态拉伸+趣味热身(比如跳绳游戏)
2.中间40分钟:分解动作训练
3.最后30分钟:情景模拟
这时候学员开始出现明显分化,我们就会上"课表":
特别注意要开始加入心理建设课程,因为大约60%的放弃发生在这个阶段——当新鲜感褪去,真正的修行才开始。
很多培训机构不会告诉你的事:
我们特别设置了"小白问答墙"你觉得傻的问题都可以匿名提问。上周还有人问:"教练,我韧带硬得像钢筋还能学吗?"答案当然是能,我们有个42岁的学员现在横叉都能下去。
个人觉得现在的段位制度有点太着急了。见过有机构三个月就让学员考黄带,这跟快餐式教育有啥区别?我们坚持六个字:慢就是快,少即是多。具体来说:
1. 白带升黄带至少需要120课时
2. 每次考级前要做能力矩阵评估
3. 允许"留级"(这词不好听但很真实)
去年有个小朋友考了三次黄带才过,现在反而是同期学员里基本功最扎实的。他妈妈后来送锦旗写着:"感谢你们没放水"。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我们的安全守则有23条,这里说几个最关键的:
有个数据可能让你惊讶:75%的跆拳道损伤发生在自主练习时。所以我们现在推行"打卡制度"要求学员在家练习必须拍视频发群里。
说到最后,跆拳道真不是比谁能踢得高。在我们馆里,最受尊敬的不是黑带高手,而是那个坚持了三年还在打磨基础动作的退休教师。记住啊,每个高手都是从站不稳开始的,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