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这个三年前连篮球场都是泥土地的小村庄,如今竟成了周边县市闻名的"跆拳道特色村"?塘湖村的故事,得从村口那栋改造过的老粮仓说起——现在它挂着锃亮的铜牌,上面写着"塘湖村跆拳道培训基地"。
"刚开始连村民都觉得荒唐",基地创始人老赵叼着烟回忆道,"现在每天傍晚,你都能听见村里孩子练功时的'哈!哈!'声,跟蛙鸣混成一片"
---
别看是村级基地,这里的训练区划分相当专业:
功能区 | 改造来源 | 特色设备 |
---|---|---|
主训练场 | 旧粮仓 | 定制缓冲垫+防潮木地板 |
体能训练区 | 晒谷场 | 自制轮胎阵+竹竿障碍跑 |
更衣室 | 农机仓库 | 太阳能热水淋浴系统 |
文化角 | 村委会图书室 | 跆拳道历史展板+奖杯柜 |
最绝的是那个用拖拉机发动机改装的沙袋升降装置——村里王师傅的发明,能根据学员身高自动调节高度。
---
基地采取"教练+本土助教"的搭配:
课程设置也很有想法:
```text
早晨6:00-7:30 晨训(免费)
下午4:30-6:00 学生班(文化课辅导+训练)
晚上7:00-9:00 成人班(防身术+减压课程)
```
特别是那个稻田品势训练法——在插秧季的稻田里练马步,既锻炼稳定性又帮农活,去年还被央视农业频道报道过。
---
拿首批学员小芳家为例:
时间节点 | 身体指标 | 文化课成绩 | 家庭关系变化 |
---|---|---|---|
入学前 | BMI超重 | 班级后20% | 常因手机问题争吵 |
训练1年后 | 柔韧性达黄带标准 | 提升15名 | 全家参与基地活动 |
当前(绿带) | 校运会短跑亚军 | 稳定前10 | 父亲戒酒加入成人班 |
这样的案例在塘湖村不是个例。基地墙上那面"改变家庭排行榜",记录着37个家庭的蜕变故事。
---
1.农产品周边:学员家种的"武道大米"包装印着跆拳道动作分解图
2.研学旅行:城里孩子来体验"武道农耕生活"包吃住人均消费300元/天
3.短视频带货:学员表演用跆拳道腿法收割稻谷,意外带火村里土特产
去年光是定制道服绣"塘湖村"logo这项,就增收8万多——要知道全村年集体经济收入才50万出头。
---
不是没有过质疑声:
那个总唱反调的老支书,现在逢人就夸:"我们村娃娃,文能写作业,武能劈木板!"
---
站在基地二楼的露台上,能看到不远处正在施工的"武道主题民宿"村主任神秘地透露,下个月要举办首届"乡村跆拳道国际邀请赛"虽然所谓的""只是邻市的韩国侨民社区。
但谁在乎呢?这个藏在丘陵间的小村庄,正在用它的方式重新定义"乡村振兴"。就像学员们常喊的那句口号:塘湖村的腿,踢得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