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竞赛班就是天天对打,其实竞技班=技术班+战术班+心理课三合一。普通班可能教你十个动作,竞技班只会精练三个——但每个动作要拆解成二十个细节。比如最简单的横踢,我们得研究:
(突然想到个有意思的对比)
普通班 | 竞赛班 | |
---|---|---|
训练目标 | 强身健体 | 得分规则 |
动作标准 | 大体正确 | 毫米级调整 |
课程节奏 | 匀速 | 爆发+缓冲 |
上周有个32岁的程序员来试课,开场白就是"这种老胳膊老腿..."呢?三个月后市级赛拿了铜牌。关键看你怎么练:
1.柔韧不是门槛:竞赛规则允许攻击躯干和头部,但业余组很少要求高位踢
2.力量可以取巧:学会借重心转移发力,女生也能踢出破板效果
3.反应速度能练:用网球反弹训练法,菜鸟三个月提升40%躲闪率
(这里插句实在话)说真的,现在业余比赛分年龄组像分蛋糕似的,35+组经常凑不够人报名...
别被那些blingbling的护具晃花眼!竞技向装备讲究的是:
这个问题我当初也纠结过,后来教练一句话点醒我:"规则就是最好的护甲"想想看啊:
反倒是我见过几个健身房自学的小伙伴,没轻没重把自己韧带拉伤了...
练了五年跆拳道,最深刻的体会是:竞技场上的输赢都是暂时的,但那些为了0.1秒提速反复磨动作的夜晚,真的能把你变成更较劲的人。要是看完还有顾虑,不妨先去赛场当回观众——相信我,听到护具碰撞的"砰砰"时,你身体里的多巴胺会替你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