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下,没有"哈!"喊声,没有踢靶的脆响,但道服摩擦的沙沙声和地板震动的触感反而更清晰了。济南首家聋人跆拳道班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把视觉沟通发挥到极致:
去年有个叫小伟的学员,刚开始连"马步"手语都看不懂,现在?嗬!人家可是全省残疾人运动会铜牌得主!
总有人说:"不见怎么学格斗?"今天就把这个误会给破了:
误解1:"听不见就掌握不了节奏"
实际:改用闪光灯当计时器后,学员反应速度比普通人快0.3秒——这是山东体育学院做的对比测试数据。
误解2:"动作没法指导"
真相:教练组自创了"觉纠正法"比如扶着手肘调整出拳角度,反而比口头说明更直接。
误解3:"级肯定吃亏"
打脸事实:中国跆拳道协会专门修订了聋人考级标准,济南班通过率91%,比普通班还高6个百分点。
周二的初级班现场是这样的:二十来个学员站成梅花桩队形,教练老王站在中间台子上。没有"集合"令,就看他右手划个圈——唰!所有人30秒内列队完毕。
训练流程很特别:
1. 先看投影幕上的手语分解图
2. 教练做慢动作示范
3. 两人组互相当"人体镜子"4. 最后是带着振动腕带的实战模拟
有个细节特别暖心:每块脚靶背面都贴着反光条,晚上在公园加练也能看得清。
大明湖边的张阿姨说起儿子变化就停不下来:"放学就缩屋里刷手机,现在?天天拉着邻居小孩比划新学的腿法!"改变不是个例:
最让人触动的是结业表演——当学员们用整齐的跺脚代替喊声完成特尔套路时,观众席上的父母们都在抹眼泪。
说真的,当初听说要开这种班时,连残联的人都直挠头。但现在看来,有些门槛可能本来就不存在:
有个现象很有意思:普通班的家长现在经常扒在窗外偷师,说想学学这种直观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