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阶梯式教学体系
这里的课程完全遵循世界跆拳道联盟(WTF)标准,采用"→应用→实战"阶段培养模式。特别适合我这种零基础学员,还记得第一次考黄带时,光是前踢动作就反复练习了200多次,教练那句"动作不标准等于帮对手按摩"吐槽至今记忆犹新。
段位等级 | 训练时长 | 必修内容 |
---|---|---|
白带 | 0-3个月 | 礼仪/基本步法 |
黄带 | 3-6个月 | 前踢/横踢 |
绿带 | 6-12个月 | 旋风踢/品势 |
2. 双教练制特色
中国教练负责技术分解,韩国教练主抓动作力度。记得学太极一章时,韩国教练用蹩脚中文喊"!转腰!"的魔性声音,成了我们课后模仿的经典梗。
3. 赛事孵化通道
培训班每年组织2次市级选拔赛,去年有学员通过这个平台打进省青少年锦标赛——虽然我目前还停留在"完整打完太极八章就谢天谢地"。
? 关于疼痛
拉韧带时的惨叫声堪称培训班"BGM"但三个月后我居然能轻松劈叉了!教练说这叫"记忆"我却觉得是"记忆"。
? 关于坚持
连续两周阴雨天气时,班里出勤率从25人骤降到7人。结果那7个人后来全部考带成功,包括总偷懒的小王——他后来在朋友圈晒黄带照片时配文:"躲得过下雨,躲不过真香"。
1.装备选择:道服要选含棉量≥35%的(太原冬天室内暖气足,纯化纤的闷汗到怀疑人生)
2.训练节奏:每周至少3次,间隔超4天就得重新适应(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3.心理建设:考带失败很正常,我们班阿强考黄带时把横踢做成"蹬腿"现在不也绿带了?
> "练跆拳道最难的从来不是动作,是系好道带后推开训练馆那扇门的勇气"——这是结业时教练给我的临别赠言。现在每次系带子,都会想起那个连鞠躬角度都要拿量角器比划的笨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