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站在台上突然脑子一片空白,明明练了千百遍的动作要领,可话到嘴边就是说不利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怎么在跆拳道裁判员培训结业时,既能把该说的说清楚,又能让台下学员听得进去、记得牢靠。
直接说"领导"老套,试试这个:"刚才最后那组实战评分,第三排穿红色护具的学员举手我看下?对,就是你!你给蓝方那个转身踢打的7分,现在要是重判会改几分?"你看,现场马上就有交流感了。关键点在于:
别光说"要牢记评分标准"换成:"我当裁判第二年遇到个真事,两个选手旋风踢几乎同时得分,当时计时器显示..."讲到这里故意停顿下,你会发现所有学员脖子都伸长了。这时候再解释:
1. 电子计分系统存在0.3秒误差盲区
2. 主副裁判站位夹角的重要性
3.实战中要重点观察选手髋关节先发力的瞬间
这种带着故事味的讲解,比直接念《裁判手册》效果好十倍不止。台州有位老裁判说他带班必讲自己第一次误判的经历,学员们反而把规则记得特别牢。
千万别用"以后..."套话。这么说试试:"接下来三个月,你们肯定会遇到这三种情况——"掰着手指数:
去年绍兴培训班结业时,有位学员当场把这些记在裁判证背面,后来微信跟我说真派上用场了。你看,实用的建议大家自然会上心。
最后这点可能有点个人化啊——我特别喜欢用道具。比如掏出个皱巴巴的旧哨子:"这是我师父传的,吹破音那次正好教我看清选手违规小动作..."这时候全场安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然后突然笑起来:"现在都用电子哨了,这个就送给今天评分失误最少的那组吧!"培训本身,现在浙江各地裁判员水平差距还挺明显的。像杭州、温州这些地方每年赛事多,裁判经验相对丰富。但有些县市可能半年才组织一次比赛,学员回去后要多找机会实践才行。有个小窍门,可以建议他们先从小型校园联赛开始积累经验。
这次培训看到不少年轻面孔挺欣慰的,说明咱们跆拳道裁判队伍在年轻化。不过也发现有些学员太依赖电子设备,其实裁判员的现场判断力才是核心。就像昨天模拟判罚时,有组学员老低头看平板,结果漏看了选手的犯规预备动作。
要是让我说最重要的收获,倒不是学会多少条规则,而是搞明白裁判工作本质上是在做选择题——每个判罚都是根据现有信息的最优解。这个认知转变,可能比具体技术要领更有长远价值。
最后说句实在话,结业发言真不用追求多华丽,重要的是让学员带着清晰的操作思路离开。毕竟裁判这活儿,说到底还是得在实战中长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