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能甘肃"建设的浪潮中,酒泉职业技术大学犹如河西走廊上的一颗明珠。作为甘肃省首批职业本科试点院校,这里用十年时间实现了毕业生就业率97.6%的奇迹,更创造了校企合作项目年均创收800万元的共赢模式。究竟是什么让这所地处西北的院校成为职教改革的样本?
戈壁深处的教育突围
当全国职教院校面临"校热企冷"困境时,酒泉职大选择将课堂搬到车间。其风电运维专业与金风科技共建的"中校"毕业即获中级工资格认证;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则把试验田设在敦煌种业基地,近三年培育出7个抗风沙作物新品种。这种"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办学思路,使学校专业设置与当地新能源、现代农业等支柱产业的匹配度高达91%。
破解职教三大痛点的酒泉方案
数据驱动的质量革命
在酒泉职大的智慧教室里,每台实训设备都装有数据采集终端。教务系统显示,通过分析累计12.8万条操作数据,学校动态调整了9个专业的实训课程占比。这种精准育人模式使得学生技能竞赛获奖数从2018年的3项激增至2024年的47项,其中光伏系统安装项目更是连续三年包揽全国职业院校大赛前三名。
从西北走向全国的职教范式
该校首创的"敦煌工匠班"培养出83名非遗传承人,其创作的岩彩画作品被选为"一带一路"外事礼品。而新能源装备制造专业群与华能集团共建的实训基地,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风电人才培养输出地。正如校长李志鹏所说:"不要做象牙塔里的教书匠,而要当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值得关注的是,学校开发的《荒漠化治理技术》等12门课程已被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职教机构引进。这种将中国职教标准向中亚输出的实践,正在改写"低人一等"的陈旧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