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打赌,80%的成年人放弃学琴就卡在三个坎上:时间、天赋、面子。先说时间——你以为每天得练两小时?其实周末班学员王姐,靠着午休20分钟碎片练习,三个月后居然在年会上弹了《月亮代表我的心》(虽然中间卡顿了两次)。再说天赋,培训机构李老师直接甩话:"培养朗朗,流行钢琴需要的肌肉记忆,跟骑自行车摔几次就会是一个道理"。
为什么偏偏是乍浦?这里五家知名机构我全试听过,发现他们对付成年人的招数出奇一致:
(突然想到个有意思的现象)你们发现没?晚上七点的钢琴教室总飘着咖啡香,因为很多学员是下班直接过来的。有家机构甚至备着解压指尖操,专门给整天敲键盘的IT从业者。
别急着被"999元12节课"的广告忽悠!我扒过各家价目表,关键要盯住:
1. 是否包含调律服务(琴房走音比老师跑调更致命)
2. 补课机制(出差党特别要问清)
3. 表演机会(有些机构会租音乐厅给学员办迷你演奏会)
有个坑得提醒:某机构所谓"教学体系"其实就是老板去慕尼黑旅游时拍的宣传片...(这里本来想列个对比表,但怕你们嫌枯燥)
Q:手指短粗真的没救吗?
A:机构里最受欢迎的周老师,自己小指比常人短一截,但教《梦中的婚礼》滑音技巧堪称一绝。她的原话是:"和弦时手腕倾斜15度,比纠结手指长度有用得多":多久能见效?
A:如果指的是"亲戚听出是什么曲子"大多数人20课时左右。但有个银行经理用6节课突击学会《生日快乐》,就为女儿生日——你看,需求不同答案完全不同
现在你该明白了,成人学琴根本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怎么绕过心理障碍。上周我去采访,亲眼看见46岁的海鲜店老板在弹《克罗地亚狂想曲》,虽然速度放慢了三倍,但那股得意劲儿,比他第一次开宝马还嘚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