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真实例子:群力新区的小学员萌萌,原本坐不住10分钟,学了半年钢琴后竟能安静地读完一本绘本,她妈说这变化"比中彩票还惊喜"。
在龙江路转一圈,钢琴培训机构少说十几家。怎么选才不会踩坑?我总结了"三看原则"1.看师资:别光听"音乐学院毕业"头衔,要试听课看老师会不会蹲下来跟孩子说话
2.看琴房:空调+防滑地板是标配,最怕遇到那种琴键泛黄的"老古董"3.看课程:好的启蒙课应该像玩游戏,要是第一节课就教五线谱...趁早溜
说到这儿,想起个哭笑不得的事。去年有家长图便宜选了个地下室培训机构,结果孩子回来说"老师总让我数蚂蚁等下课"你看,便宜有时候真没好货。
刚开始学就用施坦威?没必要!但用电子琴替代真钢?也不太靠谱。我的建议是:
提醒一句:千万别信"送琴"的课程套餐,去年道外区就有家长中招,最后算下来比买琴还贵20%。
总听家长抱怨"宁愿刷碗也不练琴"其实问题可能出在这儿:
有个特别管用的土方法:在琴谱旁边贴奖励贴纸,集满十个换次游乐园——这招对6-8岁孩子百试百灵。
现在考级机构多得眼晕,我的观点很明确:别把考级当目标,当成里程碑就行。具体来说:
去年有个极端案例:孩子考过十级后直接把琴谱烧了...你说这是成功还是失败?
说到底,学钢琴不该是场痛苦的马拉松。在龙江这么多培训机构里,总能找到适合你家小不点的那个。关键是保持"玩音乐"——毕竟连郎朗都说,他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假装给玩具熊开音乐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