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学钢琴其实和学骑自行车差不多——刚开始摇摇晃晃,找到感觉后就能享受飞驰的快乐。作为在常德教了八年钢琴的老伙计,今天咱就唠唠这个让黑白键听话的秘诀。
很多人以为我们就是盯着学生别弹错音,其实吧...(挠头)这事儿可比想象中复杂多了。上周有个家长问我:",我家孩子练了三个月怎么还在弹小星星?"这个问题特别典型,正好说说我们的工作内容:
有个学生跟我坦白,他之前跟着某短视频博主学琴,结果养成了用指甲戳琴键的坏习惯...(叹气)这事儿真不能怪孩子,我整理了几个本地家长常踩的坑:
1."就一定好":河西那家挂着施坦威的机构,课时费能买半头猪,但适合比赛冲刺;零基础反而该找注重基本功的老师
2."级就是一切":去年有个急功近利的家长,逼着孩子跳级考,现在那孩子见钢琴就躲
3."琴也行":就像用计算器学书法,键感和发声原理完全不同,预算有限租钢琴都比买电子琴强
上周有对夫妻带着孩子试听了五家机构,最后选了我们,后来聊起来才知道是因为这些原因:
教过最年长的学生是62岁的退休教师,她现在能弹《梁祝》选段。成年人学琴有自己的优势:理解力强,但要注意这些:
时间管理:把练琴变成刷牙一样的习惯,每天20分钟比周末突击4小时有效
选曲策略:别一上来就挑战《梦婚》,从《月亮代表我的心》这种右手主旋律的开始
心理建设:允许自己三个月才弹好一首曲子,记住朗朗也是从磕磕绊绊开始的
最近有个银行职员学生,她发现练琴后做Excel表格都不容易烦躁了——这大概就是音乐给的额外礼物。
见过最智慧的家长是这样做的:把客厅电视机换成二手钢琴,每天晚饭后全家轮流弹一段。具体可以试试:
有个妈妈说自从孩子学琴,全家吵架都少了——因为生气时就去弹《悲怆》第二乐章泄愤(笑)。
钢琴说到底就是个大型玩具,只不过玩得好能让人流泪。在常德教琴这些年,最开心的不是带出多少考级优秀生,而是看到学生某天突然发现:"原来我能用音乐说心事啊"如果你也想试试这种奇妙的表达方式,不妨找个晴天,去琴行按下第一个琴键——说不定那就是你故事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