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泼盆冷水:肯定比刷短视频费脑子,但绝对没你想的那么恐怖。很多朋友卡在三个误区里:
汤山王阿姨的案例特别有意思。55岁开始学,现在都能弹《梦中的婚礼》了。她原话是:"打毛衣似的,开头总漏针,熟练了闭着眼都能来。" 二、培训班怎么选才不踩坑?
有些机构打着"学会致爱丽丝"旗号,这种跟卖减肥药的套路差不多。正经培训会有这些特点:
见过装修得跟音乐会似的教室吧?但关键得看老师:
能,但容易走弯路。就像自己看菜谱做饭,不是不能做,就是容易糊锅。自学者常遇到:
不过要是预算实在紧张,可以试试"模式"基础跟老师学三个月,等入门了再自己琢磨。
1.别跟风买电钢:3000块以下的键感像按计算器,还不如用培训班的真钢
2.拒绝死磕考级:又不是要当演奏家,《小星星》弹好听照样有成就感
3.警惕完美主义:错两个音不影响整体,观众根本听不出来
有个有意思的现象:坚持过前三个月的学员,80%都能学满一年。关键是要找到"哈时刻"可能是第一次双手合奏,也可能是完整弹完一首歌,这个爽感会推着你往前走。
在汤山这块儿,行情价大概是这样:
但重点不是单价,而是单位时间的进步速度。有些200块的课可能比150块的省你三个月时间,这笔账得会算。
最后说点掏心窝子的:学琴最珍贵的不是技术多牛,而是你给生活开了扇新窗户。加班到崩溃时弹段《天空之城》,比喝闷酒强多了。我们培训中心有个程序员,现在debug时都习惯先摸会儿琴,说能帮助梳理逻辑——你看,这谁能想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