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你没想到的真相:
(突然想到什么)对了,你们知道最离谱的案例吗?有家机构用《野蜂飞舞》当候课区BGM,结果小学员们个个弹曲子都赶着投胎似的...
1.音量失控型:比老师说话声还大,典型反面教材——用《黄河协奏曲》当背景
2.风格精分型:前脚放巴赫平均律,后脚切到《学猫叫》
3.单曲循环型:同一首《致爱丽丝》每天播20遍,保洁阿姨都会哼了
(这里插个对比表格)
好BGM特征 | 烂BGM特征 |
---|---|
音量保持在50分贝左右 | 忽大忽小像在蹦迪 |
风格与教学体系匹配 | 随机播放老板私人歌单 |
每45分钟更换曲目单 | 三个月不更新播放列表 |
Q:为什么我家孩子机构的BGM总让我烦躁?
A:大概率中了"缺失陷阱"——很多机构图便宜用手机外放,损失了钢琴曲最关键的高频泛音,就像...呃...戴着口罩吃米其林的感觉?
Q:听说有的机构会定制BGM歌单?
A:高端玩家的操作是这样的:
(挠头)不过说实话,现在90%的机构根本意识不到这些,还在用蓝牙音箱随便播...
见过最绝的机构,直接把学员练习录音当BGM循环播放——效果意外地好!既展示教学成果,又让新生有"我也可以"的真实感。所以说啊,BGM这事儿真不能随便对付,它就像...像咖啡店的香味,闻着不对就直接劝退顾客。
那些还在用《克罗地亚狂想曲》当万能BGM的机构,你们真的不觉得学员弹琴越来越像在打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