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岁是最佳窗口期,但千万别被"早越好"了。青岛音乐学院的跟踪数据显示:
我家楼上小姑娘5岁半开始学,现在考六级了。她妈说秘诀就是——先把《小星星》弹得像模像样了,再考虑买钢琴的事儿。
1."级包过"型:大概率是机械重复训练,毁兴趣
2."挂名"型:宣传海报上的老师可能根本不授课
3."试课":第一节故意教超简单内容哄家长
4."教材":可能只是普通教材贴个外文封面
5."机会":所谓剧院演出可能是商场露天舞台
去年在市南区见过最离谱的,把电子琴教室说成"数字化钢琴教室"这文字游戏玩的...
看手型:老师自己弹奏时小指是不是趴着的
听表达:能不能用"小狗跑步"跳音
问规划:三个月后娃大概能到达什么水平
李沧区有家工作室挺实在,第一次课就让家长坐后面看。老师教《两只老虎》时会突然问孩子:"是跺着脚走还是踮着脚走啊?"这就是在培养乐感了。
每天15分钟>周末突击2小时
具体可以这样分配:
青岛冬天有暖气反而适合练琴,湿度保持在40%-60%时,钢琴音准最稳定。夏天潮湿季节记得买个防潮管,沿海城市你懂的...
建议租琴半年再决定购买,注意这几个细节:
台东那边有家琴行提供"以旧换新",但折算价往往比闲鱼转卖低30%左右,自己衡量吧。
中国音乐学院考级通过率也就那样:
但很多孩子拿到五级证书后就再也不想碰钢琴了,这事儿值得琢磨。崂山区有位老师说得挺对:"级教材就像字典,没人靠背字典学说话。"现在明白为什么青岛家长总说"钢琴是门遗憾的艺术"了吧?其实啊,孩子能记住弹琴时的快乐,比记住哪个音符弹错了更重要。有些工作室开始尝试"化教学"乐理知识做成卡牌游戏,效果意外地好——毕竟,让钢琴声和海浪声一起留在童年记忆里,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