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牌名:落梅风(又名【寿阳曲】)
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四大家之一)
原文:
```
人初静,月正明。
纱窗外玉梅斜映。
梅花笑人休弄影,
月沉时一般孤零。
```
---
1.人初静:更深入定时分,取意《乌夜啼》"人静夜久凭阑"
2.玉梅:白梅雅称,典出《梅谱》"如玉,清肌傲骨"
3.弄影:化用张先"破月来花弄影"互动意象
4.孤零:双关物理形态与心理状态,体现元曲"以物观我"
---
夜阑人静时分,
皎月悬于中天。
纱窗之外,
一树白梅将疏影斜投屋内。
梅花仿佛在嘲笑窗内人:
莫要徒劳捕捉我的影子,
待明月西沉后,
你我都将归于相同的孤寂。
---
揭示元代文人"重孤独"
---
1.创作时期
推定写于马致远担任江浙行省务官期间(约1294-1307),此时元朝废除科举,汉族文人普遍存在"隐"心态。
2.文学语境
- 对宋词咏物传统的颠覆:将"梅""咏人"- 元曲"蒜酪味":俚俗""与典雅意象的碰撞
3.社会映射
反映元代"等人制":
---
对比维度 | 马致远《落梅风》 | 关汉卿《碧玉箫》 | 白朴《天净沙》 |
---|---|---|---|
意象密度 | 3个核心意象 | 5个跳跃意象 | 9个并置意象 |
情感基调 | 冷峻自嘲 | 热烈直白 | 苍凉铺陈 |
哲学深度 | 存在之思 | 情欲宣言 | 历史虚无 |
---
1."影"论辩
2.创作动机推测
3.版本差异
明臧晋叔《元曲选》与《阳春白雪》刻本存在异文:
---
1.心理学视角
符合荣格"阴影理论"梅花作为人格面具的投射对象
2.生态批评维度
早期"非人类中心主义"文学实践
3.影视改编案例
2019年国家大剧院实验戏剧《梅影》以该曲为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