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21:52:17     共 2524 浏览

---

一、原词呈现

曲牌名:落梅风(又名【寿阳曲】)

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四大家之一)

原文

```

人初静,月正明。

纱窗外玉梅斜映。

梅花笑人休弄影,

月沉时一般孤零。

```

---

二、字词注释

1.人初静:更深入定时分,取意《乌夜啼》"人静夜久凭阑"

2.玉梅:白梅雅称,典出《梅谱》"如玉,清肌傲骨"

3.弄影:化用张先"破月来花弄影"互动意象

4.孤零:双关物理形态与心理状态,体现元曲"以物观我"

---

三、白话译文

夜阑人静时分,

皎月悬于中天。

纱窗之外,

一树白梅将疏影斜投屋内。

梅花仿佛在嘲笑窗内人:

莫要徒劳捕捉我的影子,

待明月西沉后,

你我都将归于相同的孤寂。

---

四、文学赏析

# 1.意象建构

  • 月光体系:延续李白"前明月光"的视觉逻辑,但转向内心观照
  • 梅花符号:突破陆游"零落成泥"的悲情模式,赋予拟人化嘲讽
  • 纱窗介质:形成室内/室外双重空间,暗喻现实与理想的隔阂

# 2.艺术手法

  • 反讽技巧:表面写梅嘲人,实写人对命运的无奈
  • 时空压缩:通过"月沉"未来孤寂提前至当下感知
  • 音韵设计:平仄转换在""收束,造成戛然而止的孤绝感

# 3.哲学内涵

揭示元代文人"重孤独"

  • 政治边缘化的社会孤独
  • 文化断层的精神孤独
  • 生命无常的终极孤独

---

五、历史背景

1.创作时期

推定写于马致远担任江浙行省务官期间(约1294-1307),此时元朝废除科举,汉族文人普遍存在"隐"心态。

2.文学语境

- 对宋词咏物传统的颠覆:将"梅""咏人"- 元曲"蒜酪味":俚俗""与典雅意象的碰撞

3.社会映射

反映元代"等人制":

  • 南人官吏的生存困境
  • 市井文化与士大夫审美的交融

---

六、跨文本比较

对比维度马致远《落梅风》关汉卿《碧玉箫》白朴《天净沙》
意象密度3个核心意象5个跳跃意象9个并置意象
情感基调冷峻自嘲热烈直白苍凉铺陈
哲学深度存在之思情欲宣言历史虚无

---

七、学术争议

1."影"论辩

  • 主流观点认为主语是"人"(王季思《元曲选注》)
  • 新锐学者主张"梅自弄影"(田青2023《元曲叙事学》)

2.创作动机推测

  • 政治影射说:影射元廷官员互相倾轧
  • 情感寄托说:悼念早逝的发妻李氏

3.版本差异

明臧晋叔《元曲选》与《阳春白雪》刻本存在异文:

  • "休弄影"另作"偏弄影"
  • """也终"变体

---

八、现代阐释

1.心理学视角

符合荣格"阴影理论"梅花作为人格面具的投射对象

2.生态批评维度

早期"非人类中心主义"文学实践

3.影视改编案例

2019年国家大剧院实验戏剧《梅影》以该曲为精神内核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