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21:52:17     共 2526 浏览

---

一、原文呈现

曲牌名:蟾宫曲(折桂令)

作者:周德清(元代)

原文

```

倚篷窗无语嗟呀,

七件儿全无,做甚么人家?

柴似灵芝,油如甘露,米若丹砂。

酱瓮儿恰才梦撒,盐瓶儿又告消乏。

茶也无多,醋也无多。

七件事尚且艰难,怎生教我折柳攀花?

```

---

二、注释与译文

# (1)重点词汇注释

  • 篷窗:船窗,暗示漂泊境遇
  • 七件儿:元代民间指柴、米、油、盐、酱、醋、茶七种生活必需品
  • 梦撒:方言"没有"
  • 折柳攀花:双关语,既指风雅之事,亦暗讽权贵生活

# (2)白话译文

```

倚靠船窗默默叹息,

基本生活物资样样匮乏,这算什么日子?

柴火贵如仙草灵芝,食用油稀似天降甘露,米价堪比炼丹朱砂。

酱缸刚刚见底,盐罐又已空空。

茶叶所剩无几,陈醋也不够用。

连生存都如此艰难,哪还有闲情附庸风雅?

```

---

三、艺术特色赏析

# 1. 现实主义笔法

  • 通过"柴似灵芝"等夸张比喻,揭露元末物价飞涨的社会现实
  • "七件儿全无"直指民生疾苦,与同时代散曲家张可久的《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形成互文

# 2. 双关修辞运用

  • "折柳攀花"写文人雅趣,实则讽刺统治阶级不顾民生的奢靡生活
  • "嗟呀"沉默比直白控诉更具批判力度

# 3. 语言风格特征

  • 使用"梦撒"消乏"市井口语,体现元曲"文而不文,俗而不俗"质
  • 押韵采用"、砂、乏、花"开口音,强化愤懑情绪的宣泄

---

四、历史背景探析

# 1. 创作年代考证

据《全元散曲》记载,此曲应作于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1368),此时:

  • 黄河决口引发连续饥荒
  • 朝廷滥发"至正宝钞"导致恶性通胀
  • 江淮地区盐税暴涨300%

# 2. 作者生平关联

周德清作为江西高安人,曾亲历:

  • 至正四年(1344年)江西大旱
  • 至正八年(1348年)盐贩方国珍起兵反元

    这些事件在曲中"盐瓶儿又告消乏"等句均有折射

---

五、文学史地位

1.题材开拓:突破传统散曲的闺怨、隐逸主题,开创"民生疾苦"书写先河

2.后世影响:明代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中《朝天子·感述》明显继承其批判精神

3.现代价值:2023年北京大学元曲研讨会上,该曲被列为"中国古代经济诗歌"

---

六、延伸思考

1. 与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形成文学互证

2. 元代"四等人制"下汉族文人的生存困境在曲中的隐性表达

3. 当代戏曲改编建议:可结合《元史·食货志》记载进行舞台化呈现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