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说吧,你看奥运会那些金牌选手,哪个不是从娃娃抓起?但现在很多道馆陷入怪圈:要么只顾着收学费搞"兴趣班"要么死磕专业训练把小孩吓跑。关键是要找到平衡点,既让学员保持兴趣,又能挖掘好苗子。
常见误区包括:
很多人以为腿长、个子高就是好材料,其实不然。我见过不少矮个子选手照样拿全国冠军,靠的是什么?三点核心素质:
1.身体协调性:这个真不是练出来的,天生的成分占大头
2.抗压能力:被踢倒10次能爬起来11次的那种
3.学习能力:教练说一遍就能领会七八分
有个真实案例:去年省青少年赛,有个12岁小姑娘,身高才1米5,愣是靠反应速度和战术意识拿了金牌。她教练跟我说,当初选人时就发现这孩子特别会"读"对手动作。
说实话,现在很多道馆的选拔方式还停留在"看感觉"。我总结了几大痛点:
有个数据挺有意思:调查显示,约65%的家长送孩子学跆拳道只是为了锻炼身体,只有不到15%是冲着专业发展去的。这就造成选材基数其实很小。
这事儿得分成几个阶段来说:
重点就两个字:好玩!通过游戏方式培养兴趣,顺便观察哪些孩子特别投入。这时候千万别急着教高难度动作,容易吓跑小朋友。
开始系统训练基本功,但每周要保留1-2节趣味课程。这时候要特别注意保护学员的膝关节和踝关节,很多好苗子就是在这阶段受伤退出的。
这时候该上强度了,但要因人而异定制计划。有个小技巧:把学员分成"技术型"和"力量型"两组,针对性训练效果更好。
说实在的,见过太多家长要么不管不问,要么管得太宽。理想状态是:
有个反面教材:去年有个很有潜力的小男孩,本来练得好好的,他爸非要自己教,结果动作全练歪了,现在改都改不过来。
个人觉得,以后跆拳道培训肯定会越来越专业化。几个趋势很明显:
不过话说回来,再好的方法也得人来执行。现在最缺的不是理论,而是真正懂行又用心的基层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