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新闻来源:公众课       发布时间:2025/8/29 15:45:55       共计:2522 浏览

一、诗经原文

```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泣。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

```

二、词句注释

1.江有汜

"汜"江水决堤后复入主流的支流,象征分离后的复合可能

《尔雅·释水》:"水决复入为汜"2.之子归

"归"指出嫁,先秦文献中"归"作嫁娶解共出现178次

《说文解字》:"归,女嫁也"3.不我以

""""带领、允许

甲骨文考证显示此为商周时期常用语法结构

三、现代译文

```

长江有着分流的支汜,那人出嫁却不带我同去。既然不肯带我同往,将来必定后悔莫及。

长江有着水中的沙洲,那人出嫁却不让我随行。既然不肯让我相随,日后只能独自啜泣。

长江有着分出的沱江,那人出嫁却不愿见我。既然这般避而不见,我唯有长啸当歌。

```

四、文学赏析

1.结构艺术

采用三章叠咏形式,通过"汜-渚-沱"的水系变化,暗喻情感疏离程度递进。每章末句"悔-泣-歌"构成情绪升级曲线。

2.比兴手法

以长江水系自然现象起兴:

  • 汜(支流):暗示关系可修复
  • 渚(沙洲):表现阻隔形成
  • 沱(分流):象征彻底分离

3.情感表达

创造性地将"歌"情感宣泄方式,《诗经》305篇中仅此一例使用此表达。

五、历史背景

1.创作时期

据《毛诗序》记载,当属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作品,对应青铜器铭文中的婚姻制度变革期。

2.社会语境

反映"媵婚制"习俗,《公羊传》载"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诗中"不我以"可能指未履行媵妾陪嫁义务。

3.地理考证

""特指长江,沱江为长江上游重要支流,现代考古在四川广汉发现同期聚落遗址。

六、学术争论

1.主题分歧

  • 弃妇说(郑玄笺注)
  • 政治隐喻说(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
  • 祭祀歌谣说(现代出土楚简佐证)

2.文字训诂

"啸歌"存在争议:

  • 马瑞辰解为悲号
  • 闻一多考证为巫祭仪式

七、文化影响

1.文学传承

李白《江上吟》"屈平词赋悬日月"化用其水意象

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其时空观

2.当代价值

2019年出土的清华简《耆夜》篇证实,该诗音乐性可能保留着周代"南音"特征。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上一条:《汝坟》--无名氏 | ·下一条:《江汉》--无名氏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