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新闻来源:公众课       发布时间:2025/8/29 15:45:55       共计:2521 浏览

一、诗经原文

```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

匪安匪游,淮夷来求。

既出我车,既设我旟。

匪安匪舒,淮夷来铺。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

经营四方,告成于王。

四方既平,王国庶定。

时靡有争,王心载宁。

```

二、词句注释

1.江汉:长江与汉水的并称

2.浮浮/汤汤:水流浩荡貌(浮浮状水势汹涌,汤汤显水域宽广)

3.武夫滔滔/洸洸:战士勇猛之态(滔滔指连续不断,洸洸谓威武刚强)

4.淮夷:周代居于淮河流域的部族

5.旟(yú):绘有鸟隼图案的军旗

6.:通"痡"意为讨伐镇压

三、白话译文

第一章节

长江汉水奔流不息,将士们气势如虹。

不是贪图安逸游乐,为征讨淮夷而出征。

战车已然列阵完毕,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不敢有丝毫懈怠,誓要平定淮夷之乱。

第二章节

长江汉水浩浩荡荡,将士们威武雄壮。

征战四方建功立业,捷报频传告慰周王。

四方疆域终获太平,周王朝基业稳固。

从此再无征战之事,君王心绪得以安宁。

四、文学赏析

1.战争叙事手法

采用"赋"的表现方式,通过"-旟-武夫"的装备描写与"浮浮-汤汤"的环境渲染,构建出立体战争图景。末章"庶定""心载宁"的递进,体现"以战止战"治国思想。

2.双重意象运用

江汉既是实际战场(淮夷位于江淮流域),又是精神象征:

- 水势的"浮浮/汤汤"军队的"滔滔/洸洸"- 自然力的不可抗与军事力量的压倒性形成隐喻

3.韵律特征

典型四言句式,押"部"(浮/游/求/旟/舒/铺),第二章转"部"韵(汤/洸/方/王/平/定/争/宁),通过韵脚变化暗示战争进程。

五、历史背景考证

1.创作年代

据《竹书纪年》记载,当为周宣王时期(前827-前782年)淮夷之战的产物,与《诗经·大雅》中《常武》《江汉》三篇构成"王中兴"组诗。

2.地理考据

淮夷活动范围在今安徽北部至江苏西北部,周王朝通过控制江汉流域(今湖北地区)实现对东南方的战略压制,诗中"经营四方"实指建立汉东诸侯防线。

3.礼制体现

"成于王"反映西周军事制度:

  • 出征需持王命(金文常见"曰"开篇的作战令)
  • 战果必须宗庙献俘(见《礼记·王制》)

六、学术争议

1.作者归属问题

传统归于尹吉甫所作,但现代学者郭沫若提出:

  • 句式较《崧高》《烝民》更为古朴
  • "无名氏"可能是随军史官集体创作

2."淮夷"辨析

徐中舒考证认为:

  • 非单纯蛮族,实为殷商遗民建立的政权
  • 青铜器铭文显示其具有高度文明(参见鄂君启节)

3.文本差异

齐诗版本作"汉滔滔,武夫浮浮"毛诗顺序相反,可能暗示不同战役记载。

七、文化影响

1.后世化用案例

  • 杜甫《江汉》"江汉思归客"反用征战意象
  • 王夫之《读通鉴论》引"安匪游"国防观念

2.考古印证

2019年随州枣树林墓地出土的曾公求编钟(M190器),铭文"克逖淮夷"可与诗文互证。

3.现代阐释

钱穆《国史大纲》指出此诗体现:

"时代军事殖民与文化传播的双重性"(AI生成)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