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汝坟》(《诗经·周南》第十一篇)
作者:无名氏(周代民间采集)
原文:
```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燬。虽则如燬,父母孔迩。
```
1.汝坟:汝水堤岸。"汝"指汝水(今河南境内),"坟"通"濆"河堤
2.条枚:树木枝条(《毛传》:"曰条,干曰枚"
3.惄如调饥:忧思如晨饥。"惄
ì)指忧愁,""""
4.条肄:树木新生的嫩枝
5.鲂鱼赪尾:鲂鱼尾赤(喻劳苦,《诗经稗疏》:"鱼劳则尾赤"
6.王室如燬:王朝政事如火急。"燬"huǐ)同""指烈火
```
沿着汝水堤岸行,砍伐树枝作柴薪。久未见到夫君面,忧思如饥痛彻心。
沿着汝水堤岸走,砍伐新枝不停手。终见夫君归来时,幸未将我远弃丢。
鲂鱼尾赤因劳苦,王室苛政如火荼。虽遭烈火般煎熬,父母在堂需侍奉。
```
1.自然意象:
2.饮食隐喻:
"惄如调饥"将心理感受具象化,开创"相思如饥"的文学传统
末章"王室—父母"的张力结构,揭示周代"忠孝难两全"矛盾,为后世《陈情表》等作品提供原型母题。
- 《毛诗序》:"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 现代学者考证为西周晚期作品(据"王室如燬"的社会动荡)
1.主旨分歧:
2."汝坟"地望考:
现代考古发现印证汝水流域存在西周聚落遗址(2021年河南平顶山考古报告)
1.文学传承:
2.当代价值:
该篇揭示的个体生存与集体义务的矛盾,仍具现实反思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