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新闻来源:公众课       发布时间:2025/8/29 15:45:55       共计:2521 浏览

一、原典呈现

篇名:《汝坟》(《诗经·周南》第十一篇)

作者:无名氏(周代民间采集)

原文

```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燬。虽则如燬,父母孔迩。

```

二、词句注释

1.汝坟:汝水堤岸。"汝"指汝水(今河南境内),"坟"通"濆"河堤

2.条枚:树木枝条(《毛传》:"曰条,干曰枚"

3.惄如调饥:忧思如晨饥。"惄

ì)指忧愁,""""

4.条肄:树木新生的嫩枝

5.鲂鱼赪尾:鲂鱼尾赤(喻劳苦,《诗经稗疏》:"鱼劳则尾赤"

6.王室如燬:王朝政事如火急。"燬"huǐ)同""指烈火

三、白话译文

```

沿着汝水堤岸行,砍伐树枝作柴薪。久未见到夫君面,忧思如饥痛彻心。

沿着汝水堤岸走,砍伐新枝不停手。终见夫君归来时,幸未将我远弃丢。

鲂鱼尾赤因劳苦,王室苛政如火荼。虽遭烈火般煎熬,父母在堂需侍奉。

```

四、文学赏析

(一)复沓章法的情感递进

  • 首章"其条枚"与次章"伐其条肄"形成时序对照,暗示等待时长
  • "未见君子"到"既见君子"构成情节转折,体现"—喜—忧"的情感曲线

(二)比兴手法的运用

1.自然意象

  • "汝坟"作为空间坐标,暗示劳动场景与思念场域
  • "鲂鱼赪尾"隐喻服役者的艰辛

2.饮食隐喻

"惄如调饥"将心理感受具象化,开创"相思如饥"的文学传统

(三)伦理困境的呈现

末章"王室—父母"的张力结构,揭示周代"忠孝难两全"矛盾,为后世《陈情表》等作品提供原型母题。

五、历史背景

(一)创作年代考

- 《毛诗序》:"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 现代学者考证为西周晚期作品(据"王室如燬"的社会动荡)

(二)周代役制印证

  • "薪"与《豳风·七月》互文,印证庶民需承担王室劳役
  • "孔迩"宗法制度下家庭伦理的约束力

六、学术争议

1.主旨分歧

  • 汉儒解为"王德化说"《郑笺》)
  • 宋代朱熹提出"喜其夫归"说(《诗集传》)
  • 清代方玉润认为是"世哀鸣"《诗经原始》)

2."汝坟"地望考

现代考古发现印证汝水流域存在西周聚落遗址(2021年河南平顶山考古报告)

七、文化影响

1.文学传承

  • 杜甫《新婚别》"暮婚晨告别"承袭其叙事模式
  •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化用"惄如调饥"意象

2.当代价值

该篇揭示的个体生存与集体义务的矛盾,仍具现实反思意义。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上一条:《汉广》--无名氏 | ·下一条:《江有汜》--无名氏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