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6:38:49     共 2527 浏览

一、词作原文

《生查子·独游雨岩》

作者:辛弃疾(南宋)

```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

---

二、词句注释

1.雨岩:位于江西永丰县博山风景区,辛弃疾闲居带湖时常游之地

2."天在清溪底":倒影修辞,表现溪水清澈如镜

3."高歌谁和余":设问句式,"余"""孤独感

4.桃花水:农历二月桃花开时的春汛,此处喻指自然天籁

---

三、白话译文

沿溪行走观水中倒影,

整片天空都沉在清澈的溪底。

飘动的云朵浮游天际,

人影却仿佛漫步云间。

放声高歌可有知音应和?

唯有空谷传来潺潺水声。

非鬼神亦非精怪作祟,

那是桃花汛期的溪流在歌唱。

---

四、文学赏析

# 1.空间建构艺术

通过"底-云间-空谷"三重空间转换,形成立体化的自然剧场。水天倒置的视角(溪底见天)与"人行云里"现实画面,体现宋词特有的空间想象力。

# 2.声音意象解析

"音起""水"构成听觉蒙太奇:

  • 实写:山谷回声的物理现象
  • 虚写:词人政治失意后与自然的灵魂对话
  • 用《列子》"音"典故暗喻知音难觅

# 3.情感张力表现

表面写闲适游历,深层蕴含:

  • "谁和余"抗金主张无人响应的孤愤
  • "鬼非仙":对朝廷"主和派如鬼魅"影射
  • 末句以自然之美反衬人世之浊

---

五、历史背景

1.创作时间:1181-1192年间,辛弃疾遭弹劾罢官,隐居带湖时期

2.地理特征:雨岩属丹霞地貌,多洞穴溪流,其《水龙吟·题雨岩》亦描绘"岩中有泉飞出如风雨声"3.同期作品:与本词构成"博山组词"包括《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等12首

---

六、词学价值

1.文体创新:将山水词与政治抒情结合,突破《生查子》传统闺怨题材

2.哲学意境

  • 体现"合一"的理学思想
  • "人在云里"合庄子"齐一"观

    3.后世影响:王国维《人间词话》评其"入能出"写实景又超然物外

---

七、延伸考据

1.版本差异:明代毛晋《稼轩长短句》本与《四印斋所刻词》存在"清音"与"清响"字之别

2.唱和研究:当代学者提出"水"或隐喻陶渊明《桃花源记》,表达避世理想

3.地理变迁:现代考古证实雨岩溪流在明代改道,原址已难觅词中景致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