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置:公众课 
	 > 古今诗文 > 唐诗 > 《渭川田家》-- 王维
 位置:公众课 
	 > 古今诗文 > 唐诗 > 《渭川田家》-- 王维
	标题解析
“渭川田家”直指地理空间(渭水流域)与表现对象(农家生活),以简练的四字构成诗眼,奠定全诗田园牧歌的基调。
作者王维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字摩诘,号“诗佛”。其诗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称,晚年隐居蓝田辋川,融合禅意与自然美学。《渭川田家》创作于开元后期,正值诗人仕隐矛盾加剧阶段,诗中隐含对官场疲惫的疏离感。
---
原文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注释
1.渭川:渭水流域,今陕西关中地区。
2.雉雊(zhì gòu):野鸡鸣叫,暗喻农事时序。
3.式微:典出《诗经·邶风》,借“胡不归”之句抒发归隐之志。
---
夕阳余晖笼罩村落,牛羊沿着深巷缓缓归栏。村中老人惦念放牧的孙儿,倚靠柴门拄杖等候。野鸡在抽穗的麦田间啼鸣,蚕眠桑叶稀疏。农夫们扛锄归来,相遇时亲切絮语。见此闲适景象令我艳羡,怅然低吟《式微》之诗。
---
1. 白描手法与画面建构
全诗以“斜阳”为总背景,依次铺陈“牛羊归巷”“野老候童”“田夫闲话”三组镜头,通过动态的“归”字串联,形成蒙太奇式的田园晚归图。雉鸣、蚕眠等细节暗示初夏时令,赋予画面季节生命力。
2. 反衬与情感张力
“人畜皆有所归”与诗人“独无所归”形成强烈反差,尾联“羡闲逸”直抒胸臆,将田园之乐与宦途怅惘的矛盾推向高潮。
3. 禅意与诗境
“倚杖候荆扉”的静态等待、“语依依”的温情对话,体现王维“以寂为乐”的禅悟,展现物我和谐的终极理想。
---
1. 与陶渊明田园诗对比
陶诗重“躬耕之苦”(如《归园田居》),王维则淡化劳苦,突出“闲逸之美”,反映盛唐文人理想化的隐逸观。
2. 历史评价
清人沈德潜评此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近代学者认为其开创了“以画入诗”的文人田园范式。
3. 当代价值
诗中“人与自然共生”的哲学,为现代人提供对抗城市异化的精神资源。2023年上海师范大学讲座将其列为“唐诗兴寄”典范,强调其情感表达与生活哲思的平衡。
 
	   9月20日
 9月20日   3334 浏览
 3334 浏览 
	   9月20日
 9月20日   1597 浏览
 1597 浏览 
	   9月20日
 9月20日   3307 浏览
 3307 浏览 
	   8月22日
 8月22日   2461 浏览
 2461 浏览 
	   8月22日
 8月22日   2352 浏览
 2352 浏览 
	   8月22日
 8月22日   2319 浏览
 2319 浏览 
	   9月11日
 9月11日   1283 浏览
 1283 浏览 
	   9月7日
 9月7日   3730 浏览
 3730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