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来源:公众课     时间:2025/8/28 11:46:22     共 2525 浏览

一、诗歌原文及基础信息

标题:游子吟(题下自注"迎母溧上作"

作者: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人,中唐苦吟派诗人代表,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

原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注释与白话译文

关键词注释

  • 寸草:象征子女,比喻微小脆弱的存在
  • 三春晖:农历正月孟春、二月仲春、三月季春的阳光,喻指母爱如春天般温暖持久

白话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持针线,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制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缝缀,唯恐孩子归来得太晚。

谁说像小草般的赤子之心,能报答春天阳光般的母恩?

三、创作背景解析

1.个人经历:孟郊五十岁始任溧阳县尉(今江苏溧阳),接母亲同住时目睹缝衣场景有感而作。其早年屡试不第、漂泊困顿的经历,使其对亲情尤为珍视。

2.时代特征:中唐时期藩镇割据,文人普遍具有漂泊感,传统孝道成为动荡中的精神依托。诗中"恐迟迟归"既写母亲担忧,也折射时代动荡带来的不确定性。

四、艺术特色赏析

1.白描手法:全诗无华丽辞藻,通过"线"""等日常物象构建画面,达到"简至真"境界。

2.双层隐喻

  • "密密缝"既是写实动作,又暗喻母亲对游子周全的呵护
  • "寸草心"与"三春晖"的对比,形成子女孝心与母爱的体量级反差

    3.情感结构:前四句铺陈场景,后两句升华哲理,符合"承转合"的古典诗学范式。

五、文化影响与当代价值

1.文学地位:清代《唐诗三百首》收录此诗,现代基础教育中常作为母爱主题典范教材。

2.社会意义

  • 塑造了中国式母爱的经典意象(如"灯下缝衣")
  • "谁言寸草心"成为表达感恩之情的文化符号

    3.现代启示:在人口流动加剧的当代社会,诗歌呼唤对亲情纽带的珍视,具有普世情感价值。

六、延伸思考

1.对比阅读:可与清代蒋士铨《岁暮到家》"寒衣针线密"现代冰心《纸船》等母爱主题作品参照理解。

2.跨媒介演绎:该诗曾被改编为同名歌曲、舞台剧,2024年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推出交响乐版本。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同类资讯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