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的教育培训学习门户--公众课
新闻来源:公众课       发布时间:2025/8/29 15:45:53       共计:2518 浏览

一、诗经原文

篇名:山有枢(《诗经·唐风》第十篇)

作者:无名氏(先秦时期民间采集)

原文

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山有栲,隰有杻。子有廷内,弗洒弗扫。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二、词语注释

1.枢/栲/漆:三种乔木(刺榆、臭椿、漆树),象征山间自然资源

2.(xí):低湿之地,与"山"形成地理对照

3.弗曳弗娄:不穿用("娄"""穿衣动作)

4.宛其:枯萎状,隐喻死亡

5.廷内:庭院和堂室

6.:敲击(特指乐器)

7.永日:延长欢乐时光

三、白话译文

第一章

山上有刺榆,洼地长白榆。你有华美衣裳,却不穿不用度。你有车马代步,却不去驰骋驱驰。待到枯亡之日,徒留他人欢愉。

第二章

山上有臭椿,洼地生檍树。你有庭院屋宇,却不洒扫维护。你有钟鼓乐器,却不击奏曲谱。待到枯亡之日,徒由他人守护。

第三章

山上有漆树,洼地结板栗。你有美酒佳肴,为何不日日鼓瑟?且用它来寻欢,且用它度长日。待到枯亡之日,徒让他人入室。

四、文学赏析

1. 结构艺术

  • 重章叠句:三章结构相似,仅替换核心意象(枢→栲→漆/榆→杻→栗),形成递进式强调
  • 对比手法:"山有...隰有..."的自然丰饶与"子有...弗..."为浪费构成强烈反差

2. 思想内涵

  • 享乐主义批判:通过"有而不用"的铺陈,讽刺贵族阶层囤积财富却不懂享受生活
  • 死亡警示:每章结尾"其死矣"的重复,凸显生命短暂与物质虚无的哲学思考

3. 修辞特色

  • 借代修辞:以衣裳车马代指物质财富,钟鼓酒食象征精神享受
  • 比兴手法:首句山隰植物起兴,暗示自然规律与人类行为的对照

五、历史背景

1. 创作时期

- 属《唐风》体系,推测为晋国地区(今山西一带)民歌,约产生于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

2. 社会语境

  • 经济背景:铁器时代初期生产力发展,贵族阶层积累大量财富
  • 文化心理:反映周礼崩坏过程中对传统节俭美德的怀念

六、延伸解读

1.道家思想先声:与《老子》"人不积"相通,体现先秦朴素辩证法

2.文学影响:开创"劝世"诗歌传统,后世《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等作品可见其影子

3.现代启示:对物质主义生活的反思,与当代"极简主义"断舍离"思潮形成跨时空呼应

七、学术争议

1.主旨分歧

  • 传统注疏(如《毛诗序》)认为"晋昭公"
  • 现代学者多解读为普世性人生哲理诗

    2.""

  • 郑玄笺注指其他贵族
  • 闻一多考证可能暗指新兴地主阶级

八、相关文献

1. 《毛诗正义》(汉·郑玄笺)

2. 《诗经原始》(清·方玉润)

3. 《风诗类钞》(闻一多)

4. 《诗经注析》(程俊英、蒋见元)

版权说明:
本网站凡注明“公众课 原创”的皆为本站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转载皆注明出处,遵循行业规范,如发现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的,请与我们联系处理!
您可以扫描右侧微信二维码联系我们。
  • 相关主题: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 会员说明 新闻投稿 隐私协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