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山有枢(《诗经·唐风》第十篇)
作者:无名氏(先秦时期民间采集)
原文:
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山有栲,隰有杻。子有廷内,弗洒弗扫。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1.枢/栲/漆:三种乔木(刺榆、臭椿、漆树),象征山间自然资源
2.隰(xí):低湿之地,与"山"形成地理对照
3.弗曳弗娄:不穿用("娄"""穿衣动作)
4.宛其:枯萎状,隐喻死亡
5.廷内:庭院和堂室
6.考:敲击(特指乐器)
7.永日:延长欢乐时光
第一章:
山上有刺榆,洼地长白榆。你有华美衣裳,却不穿不用度。你有车马代步,却不去驰骋驱驰。待到枯亡之日,徒留他人欢愉。
第二章:
山上有臭椿,洼地生檍树。你有庭院屋宇,却不洒扫维护。你有钟鼓乐器,却不击奏曲谱。待到枯亡之日,徒由他人守护。
第三章:
山上有漆树,洼地结板栗。你有美酒佳肴,为何不日日鼓瑟?且用它来寻欢,且用它度长日。待到枯亡之日,徒让他人入室。
- 属《唐风》体系,推测为晋国地区(今山西一带)民歌,约产生于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
1.道家思想先声:与《老子》"人不积"相通,体现先秦朴素辩证法
2.文学影响:开创"劝世"诗歌传统,后世《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等作品可见其影子
3.现代启示:对物质主义生活的反思,与当代"极简主义"断舍离"思潮形成跨时空呼应
1.主旨分歧:
2."":
1. 《毛诗正义》(汉·郑玄笺)
2. 《诗经原始》(清·方玉润)
3. 《风诗类钞》(闻一多)
4. 《诗经注析》(程俊英、蒋见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