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原作呈现
曲牌名:金字经(南吕宫)
作者:张可久(元代散曲家)
原文:
```
小玉移莲棹,阿琼横玉箫,
贪看荷花过断桥。摇,柳枝学弄潮。
娇滴滴小窈窕,鬓云松,金凤翘。
```
---
二、注释与译文
# (1)字词注释
- 小玉/阿琼:采莲女代称,源自唐代传奇人物名,体现元代市井文化对前朝雅致的承袭
- 莲棹:采莲船桨,典出《乐府诗集·江南曲》"江南可采莲"意象
- 弄潮:化用钱塘江观潮民俗,此处喻少女嬉戏时动态
# (2)白话译文
少女小玉轻移采莲船,阿琼横吹白玉箫,
沉醉荷香不觉已过断桥。船儿摇,
柳枝仿效潮水起伏飘摇。
娇媚的少女身姿婀娜,
鬓发如云松挽,金凤钗随波光闪耀。
---
三、文学赏析
# 1. 意象构建
- 双重空间:水面(莲棹/荷花)与空中(玉箫声/柳枝)形成立体画境
- 色彩对比:"金凤翘"华彩与"鬓云松"素雅构成视觉张力
# 2. 艺术特色
- 动静相生:"摇"字统领全篇,使画面从静态工笔画转为动态长卷
- 音画通感:玉箫声(听觉)与荷浪(视觉)通过"桥"意象完成感官转换
# 3. 女性书写
突破传统闺怨题材,呈现元代市井女性:
- 自主性:"贪看"体现审美主体意识
- 活泼度:"弄潮"颠覆传统静女形象
---
四、历史背景探源
# 1. 创作年代推测
据《录鬼簿》记载,此曲应作于张可久任江浙行省吏时期(约1310-1320),反映:
# 2. 曲牌流变
"经"本为佛教偈颂曲,经元杂剧改造后:
- 句式:突破七言定格,加入""单字节拍
- 功能:从宗教赞颂转为世俗风情描写
---
五、跨文化比较
# 1. 与唐宋采莲诗对比
- 王昌龄《采莲曲》:"入池中看不见"强调群体模糊美
- 张可久此作:聚焦个体特征(金凤钗细节),体现元代市民文学特质
# 2. 同期元曲参照
较之关汉卿《双调·碧玉箫》的直白热烈,张曲保持:
- 文人雅趣:用"玉箫"桥"等典故
- 市井生机:"学弄潮"的俚俗活力
---
六、学术争议点
1."桥"所指:
- 杭州西湖说(主流)
- 苏州枫桥说(据《青楼集》记载阿琼为苏籍歌伎)
2.金凤钗象征:
---
七、现代阐释价值
1.非遗保护:为江南采莲习俗提供元代文学佐证
2.性别研究:展现前现代女性罕见的公共空间活动记录
3.生态美学:"荷花-柳枝-人"有机共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