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鹑之奔奔》
作者:无名氏(收录于《诗经·鄘风》)
原文:
鹑之奔奔,鹊之彊彊。
人之无良,我以为兄?
鹊之彊彊,鹑之奔奔。
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
1.鹑(chún):鹌鹑,喻指品行不端者
2.奔奔:鸟类雌雄相随貌,此处含贬义
3.鹊:喜鹊,与鹑形成对比意象
4.彊彊(jiāng):同"强"争斗状
5.无良:道德败坏
6.兄/君:既指血亲兄长,亦暗讽统治者
---
(四言体译诗)
鹌鹑雌雄相追逐,
喜鹊争斗不相让。
那人品行太恶劣,
怎配让我称兄长?
喜鹊争斗不相让,
鹌鹑雌雄相追逐。
那人品行太恶劣,
怎配做我君主王?
---
通过"鹑之奔奔"与"鹊之彊彊"倒装重复,形成强烈节奏感,强化批判情绪。第二章仅调整语序,体现《诗经》典型的重章叠句特征。
"我以为兄/君"问句式,将失望与愤怒情绪层层递进,达到"而不怒"讽喻效果。
---
学界普遍认为作于卫宣公时期(前718-前700年),对应《左传·桓公十六年》记载的"卫宣公烝于夷姜"丑闻。
作为最早的讽刺诗之一,体现周代"观风知政"的采诗制度功能,具有社会监督价值。
---
1.作者身份:
2.主旨分歧:
3.文字考据:
1. 成为后世"鸟讽喻"传统源头(如曹植《鹞雀赋》)
2. "鹑居鷇食"的语源之一
3. 日本《万叶集》第4033首明显受其比兴手法影响
---
1. 《诗经原始》方玉润评点本
2. 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
3. 扬之水《诗经别裁》相关章节